有的人一遇到天气变冷,或者一吃凉的,胃就难受,胃痛、胃胀或者胃口闷闷地难受。
有的人一吃凉的,或者寒性食物,就拉肚子。
这些情况,中医称之为“胃寒”。
有时候艾灸一下,或者抱一个热水袋,或者用温暖的手捂一下,感觉会舒服一点。
如果还不能缓解,就需要用药来解决了。胃寒的常用药物,大多属于温胃散寒药,比如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党参、黄芪等。
症状比较典型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中成药。
今天黄药师跟你聊聊胃寒其他常用的中成药,以下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丁桂温胃散/胶囊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丁香、肉桂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胃寒引起的胃痛、腹痛、呕吐、腹泻以及胃动力不足。
肉桂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补脾肾阳气,常用于久泻久痢、腰酸肢冷、食少神疲等症状。
两药合用,具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寒性胃痛及寒性腹痛,表现为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丁桂温胃散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外用可以放于膏药中,贴在胃部或腹部。
注意,本药孕妇忌服。
2、丁桂儿脐贴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丁香、肉桂、荜茇
本药除了温胃散寒的丁香和肉桂之外,还有一味大热药——荜茇(音:必拔)。
荜茇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胃寒腹痛。
这个药是给儿童外用贴于肚脐,整个药方具有健脾温中,散寒止泻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寒性腹泻、腹痛的辅助治疗。
因为是外用,对于吃药困难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方便的。
注意,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皮肤破溃处禁用。过敏体质慎用。非寒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如肠炎、痢疾等不宜使用,应去医院就诊。
3、黄芪建中丸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黄芪、肉桂或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
本方来自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方中桂枝或肉桂能温阳气,芍药养阴气,黄芪补脾肺之气。
整个方具有补气散寒,健胃和中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黄芪建中汤又能用于气虚胃寒,腹中痉挛疼痛,喜温喜按,自汗等症状。
服用前注意,本药宜饭前服用。
4、姜颗粒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干姜
这个药只有干姜一味,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是大热之药,一般用于脾胃虚寒较重的患者。
姜颗粒具有暖脾胃,散风寒的功效。用于胃寒,心腹冷痛,胀满或外感风寒。
注意,本药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5、虚寒胃痛颗粒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组成:炙黄芪、炙甘草、桂枝、党参、白芍、高良姜、大枣、干姜
本药顾名思义,主要用于虚寒型胃痛,表现为胃部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
本方以补气健脾的黄芪、党参为主,辅以高良姜、干姜、桂枝温中散寒止痛,白芍、大枣益气健脾,缓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有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的功效。
黄药师小贴士
以上药物均不适用于脾胃阴虚胃痛,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
也不适用于肝肾阴虚患者,主要表现为口干、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头晕、血压高。
以上药物不宜久服,服药2-3天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相关阅读
102岁老中医每天吃的生姜,是一味很好的中药,还是暖胃好手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黄药师手记。
文中涉及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文章内容,传播医学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黄药师每日更新大家最关注的中药、中成药以及健康知识,欢迎您关注、点赞、转发、留言,我们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