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生意模式(茅台),不然的话大家就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部盯着眼前这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波动来决定买卖的行为,这样是很难做投资的。——大道
2013-01
1、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简单指的是原则-------就是不懂不做,不容易指的是理解搞懂生意不容易。2、我不做空,当然不可能做空茅台。其实我是茅台多头哈,已经开始持有茅台了。对于想买的真正的投资者而言,空头越多越好,因为最后只有空头才会不惜代价地跳进来的。我以前没买过茅台,最近这段时间才开始买的。
3、茅台的毛利其实没有看上去的90%那么高,因为存5年的成本也不低的。
4、高尔夫业余没机会打败职业的,那水平不是差一点点,是难以想象的差距。投资大概是唯一的能看到业余比职业表现好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应该还是职业好。别忘了,巴菲特也算职业的。
5、好的投资大多都是逆向的,但逆向的未必就是好投资。这是初中平面几何里学的逻辑关系哈。
6、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很好用啊。波特的企业倒闭未必就是他的东西都有问题。波特的东西多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范畴的,如果这么有本身的人做起不对的事情来,出问题的效率肯定也比别人高。
2013-02
7、要相信的是:做对的事情最后会有好结果,或者说做错的事情最后会有大麻烦。至于把事情做对则是个过程,有时候快有时候慢,需要投资者耐心等待。
8、雪球上比较吵,以后我就只在这里发言了,有啥问题可以在这里问。那个地方太不安静了,不想被人烦而已。(老段离开雪球的原因)
9、说一点我特别喜欢苹果的地方:苹果是非常难见到的能够长期focus在“做对的事情”的企业。多数人在投资时很习惯去看有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点,从而会很容易掉进短期表现当中。即使是伟大的企业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当中也是可能会犯错的,因为“把事情做对”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爱做“不对的事情”往往是因为短期的诱惑)。所谓“长期投资”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要能够相信坚持“做对的事情”的有能力的公司最后会“把事情做对”。苹果一直聚焦的就是"用户体验",所以这样的公司才能出伟大的产品。能以扣掉现金后五六倍的pe的价钱拥有这样的公司,我也感到骄傲!
10、我不知道库克的创新能力,一家公司如果需要依靠CEO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件好事。乔布斯实际上被神化了,他实际上主要是建立了创新的文化而不是自己创新。
11、我们这些产品是三家完全互相独立的公司出的,时间跨度也很大,而且,你只是说了比较成功的那些产品,不成功的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常胜将军哈。
12、不爱吃亏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记得以前经常会有人提起“双赢”的说法,但有多少人真的想过到底什么才是“双赢”呢?当人们提起“双赢”时,可能本能会想只要不吃亏就行。后来发现,要想不吃亏的话,往往需要赚点便宜才能做到---于是我们公司便有了“不要赚人便宜”的文化---个人认为只有在“不赚人便宜”的心态下,才有可能做到“双赢”---所以“不赚人便宜”就成了“本分”的内容之一。
13、投资里最难的就是没有具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的角度考虑。越了解的公司,决策的把握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所以仓位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决定。我个人一般对有负债的公司不太愿意重仓,另外就是无论多有把握也绝对不要用margin。我个人很喜欢苹果,觉得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公司了,这个价位我放到90-95%也是愿意的。当然也许和我前面买的价钱比较便宜也有点关系,但这个只是心理影响而已。理性讲,4000亿的苹果其实只有2700亿(扣掉现金)左右的市值,大概5-6年就赚回来了。只要苹果能把现金回馈这块再处理的好一点(我非常信任库克会这么做)。投资苹果对我来讲是个能睡得安稳的投资。如果我错了怎么办?呵呵,那大概就是该轮到我也亏点钱了?看个3-5年吧,我觉得我的赢面在90%以上,而且就算亏也不会亏光的,而且省了几年到处找股票的时间,多好! 不过,如果不了解苹果的人最好还是不要碰苹果,我一直就不太赞成小额投资者投苹果,因为这种大公司会出来的消息比较多,小额投资者多数对投资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很容易被震几下就出局了;另外,像苹果这种公司在目前的状况下很难有10倍或更多的回报。我觉得小额投资者也许应该关心自己明白但没有那么多人关注的公司,如果能找到这种公司的话,应该比苹果这类公司的回报好。有时候有些小公司确实很便宜,比如前段时间美股里的一些地产公司,但没有成交量,不适合大额投资者投。
14、从来就很难有什么最好的投资,只有自己懂的投资。
15、(茅台酒)集团搞多个子品牌也不是很明智。我觉得茅台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打假和防假。茅台实际上是很有条件基本杜绝假货的,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货。现在IT技术这么发达,茅台飞天绝对有条件可以让每一瓶真酒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的。 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好“多元化”的,尤其是那些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公司。子品牌是不同的概念,一般是在其能力圈内。茅台出53度飞天以外的白酒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还是在白酒的行业里,但如果做别的酒,比如葡萄酒或啤酒就有点怪了。
16、你只要能坚持“本分”,很多年后你会很厉害的。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其中“有借有还”就是“本分”,“再借不难”其实是“功利”。当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难”时你就真的“本分”了。围棋里的本手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17、逆向指的是和别人反向做,投资和别人无关。你可以买你认为便宜的东西,但很难买你认为别人以后会怎么看的公司。股市大部分时候是很聪明的,公司股价的涨跌往往都有其道理,但股市偶尔(其实也很经常)会错。逆向顾名思义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那样会很危险的。
18、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更容易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更不容易做错的事情,就不大会受到短期的诱惑而偏离大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有“利润之上”追求的管理人员,你就会找到很多创意,但如果不是,别人怎么说你都会用功利的角度看的。 补充一点:有“利润之上”追求并不是好企业的充分条件,但有“利润之上”追求的企业成为好企业的概率要比一般企业大很多,时间越长差别越大。
19、该不该分红关键看账上的现金能不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不能的就分掉或用于回购好。茅台的分红比例已经不低了,苹果会慢慢提高的。20、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苹果不存在“如果”落实股息政策的问题,只有“怎么”的问题。
21、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便宜的东西往往不便宜。买东西如此,投资也常常如此。我也觉得i系列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个是消费体验好(这个值很多钱哈),换机的钱也省了。
22、其实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天花板,只是没人知道天花板有多高而已。有人把市值高作为天花板的逻辑也是不对的。很久以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可能只有几百万,那几百万岂不是就是天花板了。最重要的是要理性回到公司的生意本身,好公司就是有好公司的道理,看懂了就会有机会。
2013-03
23、“股东问:在你1992年的致股东信中,你写道你努力以两种方法来解决未来盈利的问题:通过坚持投资你懂的企业以及通过建立安全边际。你说这两者同等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兼得,你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巴菲特:我想,有一个更加权威的人曾经告诉过我们哪一个更重要。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很懂一家企业,并且能洞察它的未来,你需要的安全边际显然就很小。相反,一家公司越脆弱或者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你依然想投资这家企业,你需要的安全边际就越大。” 段:谢谢哈,那我觉得老巴的意思和我是一样的。我认为老巴的"安全边际"实际上指的是理解度而不是价格。从10年的角度看,买的时候比最低价贵30%其实没多少。懂的越浅,亏的机会越大,而且会赚的越少,因为涨一点就会卖掉的。
24、只要企业内的规矩是靠谱的,员工就会有恒心,我当年就不会离开小霸王,也许阿里这个生意就是我们在干着,马云可能就要去干别的了(玩笑哈)。其实只有在靠谱的地方呆过才知道什么叫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25、"结果导向”和"利润导向”有什么不同?比如你可以设定消费者(长期)满意度为结果,那就和“利润导向”会有很本质的差别。“利润导向”最大的问题是有时候会变成不择手段。
26、苹果不像会乱花钱的公司,只是当现金使用效率低的时候,确实应该将一部分现金用于回购或返还股东。我期望苹果能将多余现金多用于回购,因为分红要交税。无论如何,现金太多的问题总比现金不够要好。 关于市场份额:好像很多人太在意市场份额这个其实没太多意义的指标。其实要提高市场份额不难,但保持有意义的份额不容易。诺基亚当年就是太在意市场份额才把自己推到绝境的。 多年前,当苹果饱受质疑时,记者问乔布斯:你如何看待苹果电脑只有5%的市场份额?乔布斯:“我们的市场份额比宝马或奔驰在汽车行业内份额还要高。然而,没有人会因为宝马或奔驰的份额而质疑他们。事实上,它们都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产品和品牌。 昨天去苹果的股东大会,听到库克讲了类似的话,大意是:虽然我们可以有个按钮,可以随时做最多的产品,但我们的文化是做最好的产品而不是最多的。不过,他也顺便提了一下,认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所以苹果是会兼顾最好的产品和足够的份额的关系的。另外,库克也提到量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卖了多少,而是人们买了以后用多少。记得库克还说:我们最重要的是聚焦在做最好的产品上,利润会随之而来。 苹果的估值很简单:好的生意模式、好的团队、好的价钱,现在只是需要时间而已。今天刚刚去开过股东大会,这个体会尤其深。其实乔布斯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找到了库克。这种公司拿在手里可以睡好觉,可以慢慢等,长期来讲也应该有过得去的回报。27、关于苹果的几点猜想: 今天苹果股价掉到一年新低了,在苹果有任何”好消息”之前再多掉些也非常可能。虽然理性上自己不觉得有啥,但居然也会觉得多少有点不舒服。 我不认为苹果会为了股价而做些什么,而且苹果股价掉这么多百分比也不是第一次,大概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相信苹果会一如既往地聚焦在做最好的产品上,其他的早晚会随之而来的。 我相信有些事情在未来早晚会发生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比知道什么会发生要难太多了。 1.苹果会开始加大回购量;苹果已经拥有远多于运营需要的现金,库克也多次提到过。那么处理这些现金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在便宜的时候回购。当然,派息也是一个办法,但派息的问题是收到股息的股东要付税。苹果目前有一个3年100亿的回购计划,估计应该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所以近期应该就可以出新的回购计划。对大的回购计划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是苹果海外现金如何回到美国的问题,这是个几乎所有有大量现金的美国公司都有的问题。有很多美国公司实际上是用发债的形式先借钱做想做的事情,等待政府的窗口把钱汇回来。由于债券的利息是如此之低,发债其实是个很好的低成本的办法。 2.热销的iphone再现;其实目前iphone卖得依然很好,但大家升级的欲望似乎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强,虽然升级的用户满意度其实非常高。由于iphone用户的粘度以及苹果产品的生态环境,只要新的iphone能给出足够的理由,升级的比例应该会比5高不少的。这个热销iphone可能是iphone5s,或者是iphone6,也可能再晚一点?反正早晚会来的。这其实就是“you must believe"的东西,不然就不应该投资苹果。 3.ipad会继续很久很久;ipad mini实际上已经把ipad的需求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等待ipad mini的新版就知道mini会有多厉害了。至于其他的平板电脑对ipad的影响,我认为无论多大的影响其实都是未必是负面的,因为越多的人开始用平板电脑,未来ipad的市场就会越大。 4.其他的产品;mac部分就不说了,显然mac现在的日子比没有ipod以前要好过多了。随着ipod、iphone、ipad的出现,选择mac的比例明显提高了很多,包括我这种习惯用pc的人也开始用mac了。 关于苹果的其他产品的传说很多,我觉得iwatch和itv是真的会来的。个人觉得自己确实需要有个itv,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苹果可以像itunes那样搞好itv。和内容供应商的谈判可能确实需要很久很久。iwatch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但传说的东西似乎很靠谱。也许iwatch同时也是解决大屏手机的方案之一也说不定----在出大屏手机的同时出iwatch以解决大屏可能带来的不方便?我们看到大屏的同时苹果也早就看到了。技术上,做个大屏手机对苹果而言是完全没难度的。所以我猜想苹果可能有什么东西是他们认为可以超越大屏的。至于会是什么,等一等就会知道了。2013.3.04
28、苹果其实一直在回购,在前面100个亿没回购完以前是不应该出新的回购计划的。另外,这么大的回购计划可能也需要时间去制定,不能有纰漏。长期来讲,股价低对苹果没任何坏处,回购到便宜的股票实际上对长期股东也非常好。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苹果股价在这里不动3年,苹果每年赚450亿,3年后加上现在手里的现金资产近1400亿,手里留400亿周转,再去掉分红300亿,苹果可以投2000亿进去回购,那3年后苹果的市值就只有2000亿左右了。那个时候苹果可能一年可以赚500多亿或者600多亿(如果不是更多的话),很难再继续在2000亿市值上呆着吧?
29、安卓实际上是google的工具。当大部分做安卓的都开始过上苦日子的时候,google的计划就实现了。有点像pc里的微软,但智能手机的数量要远大于pc,所以google也很厉害。
30、网友:我觉得看巴菲特和大道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让我树立了正确的投资逻辑,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不要去做。也说一下自己理解中的投资逻辑:首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后面所有逻辑的前提,没有这一条,其他什么都不是。那么买什么股票或者说是公司呢?巴菲特告诉我们要买能力圈内的,也就是你能看懂它在干什么,你觉得以后它可能会怎么样的企业。原则上凡是你能力圈内你觉得好的企业都是可以投资的,所以并不是说什么行业就一定不能投资,而能力圈的大小要看你的经历你的知识等等甚至要看机缘,也许你看了10年都没看懂但是某一天突然通了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能力圈内的公司要怎么去分析呢?巴菲特也说了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管理层,好的价格。可以看到好的价格是排在最后的,至于生意模式怎么理解,引用大道的话——赚钱模式;这3个条件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是能同时满足这3条的很少见,所以大道也说过找到一个能理解的好的标的很难。 段:理解得很好啊,尤其是投资逻辑的理解很重要。很多人会更多地注意我投什么,但那个真的不重要。 这个逻辑用在找工作上会非常好,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当然,开始找工作时往往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得很透彻,但起码有这个逻辑的人会多少多花些时间在这方面考虑,而且一旦发现找错工作了就一定要尽快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对的事情”往往体现在发现是错的事情就要尽快改。 无论如何,在找工作时一定不要仅仅是为了找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一定要有些“利润之上”的追求。我当年去中山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喜欢玩游戏,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这个决定对我的后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投身到创业公司的道理也一样,至少你想投身的这家创业公司一定要有什么东西特别触动你才行,要知道创业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利润外的追求很难走多远。我确实看到过一些人进入创业公司是因为创业公司会给期权,但那个东西对没价值的公司而言是完全没价值的。
31、最早开始做企业时,我记得有一次去和客户吃饭,我上来就先说明我不能喝酒,我的朋友都知道,所以逼我喝酒的都不是我的朋友,然后大家就放过我了。还有一次,有一个东北的客户把酒杯往桌上一放,说如果不喝这杯酒我们这生意就做不了了,我当时直接就站起来了,说那你们继续喝,我先走了。那事以后,好像就没人再敢逼我喝酒了。当然,我理解很多人还是要面临应酬,但我发现实际上很多抱怨应酬的人是喜欢应酬的,不然其实是可以减少很多量的。
32、关于财务自由 突然想到:常看到人们提到财务自由,感觉上多数人认为财务自由主要取决于财富的拥有量,似乎到了一定量就可以自由了似的。 其实,个人观点,财务是否自由未必和自己的拥有量有那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拥有不少财富的人们来说。 我的定义是:当不为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财务自由了。 然后就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不那么有钱的人们可以很开心,因为他们在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同时也会发现,有些很有钱的人其实不太开心,因为他们每天还要不得不去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33、如何理解“持有是否等于买入”?或者说“只持有不买入是否等于卖出“? 假设你买了一套公寓出租,你会怎么看你那套公寓?每天打算卖吗?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你认为你买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你就能明白这点,不然明不明白都不重要。 很多人问的问题是:以前你的租金是10%,今天变成9.5%了,请问你觉得该卖掉你的房子吗?如果你不卖的话,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在买进呢? 就当自己是百分百的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没有别的股东,就你自己。这样想,就会明明白白了吧。如果是自己经营的公司,时不时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想大慨是疯了。
34、关于充要条件、充分条件
我觉得搞懂什么是“充要条件”对投资特别重要。记得第一次接触“充要条件”是在初中平面几何里,当时好像没懂。后来考大学前复*平几时才懂的。用平面几何里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楚。比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是互为充分条件,意思是等边三角形必为等角三角形,同时等角三角形必为等边三角形。企业业绩的持续上涨未必一定会导致股价上涨,所以他不是充分的。比如有一家公司现在一年每股赚一分钱,股价100块一股。在未来20年里这个公司每年的盈利都有20%的成长,20年后该股价一定会涨吗? 我发现大多数“投资人”对“充要条件”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没搞懂的,结果就是会有很多逻辑错误。基本上可以讲投资里是无法找到充分条件的,甚至必要条件都很难找到。举个例子:为什么说“好的生意模式、好的企业文化、好的管理团队、好价钱”也不是可以买的“充分条件”?因为这样的公司也可能犯致命的错误,只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公司犯致命错误的概率比没有这种条件的公司低很多,康复能力强很多,所以投资这种公司成功的概率高很多而已。 投资里没有充要条件,就是没有数学公式可以用的意思,所以不存在投资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明白什么是充要条件,就会明白我什么意思。必要条件容易理解,就是必须要的条件,比如喝水是人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没水人就无法活下去的意思。充分条件的例子现实社会不好找,数学里好找。投资里没见过充分条件,投资投的是概率。 投资里最难的地方就是找不到可以投的“充分条件”,如果有的话,那电脑就可以比人脑厉害了。“投资界”总是有人试图找出一种不用懂企业就可以在股市上赚钱的办法,他们永远都不会找到的。如果能找到的话,这个办法应该早就找到了,那现在投资界赚钱最多的一定是数学家。 在美国,我确实见过很好的大学里有些教授依然在试图找到通过数学用电脑就可以赚钱的办法,他们的逻辑推理的前提里有些假设是不对的,所以后面的结论不管多“高级”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有意思的是,这些教授大多数都是我曾经的同行---计量经济出身的(我曾经是人大计量经济学的“烟酒生”哈。)
35、网友: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只是胜算的把握大些罢了。我们要做赢的把握大的事情,但不是做百分之百可以赢的事情,世间没有百分之百可以赢的投资。人无完人嘛,公司也一样。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在今后的投资里就不会再有该不该借钱的疑问了。
段:是的,用margin是危险的,有机会富两次。
36、“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和丘吉尔那句话差不多。可惜很多人都是非要试过别的路才会醒悟过来的,当然,大部分人会一直寻找捷径的。
37、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买企业未来利润的意思,不懂企业就根本没办法做到这点。投资投的就是未来现金流(净现金流折现),当然是哪里好,资金就该去哪里。所谓哪里好只和自己的能力圈有关,老虎伍兹打球一年赚一个亿美金不是人人可以学的。
38、“平常心”简单讲就是回到事物的本源,知道什么是“事物的本源”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投资,买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别的都是没关系的。但要搞明白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搞不清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前提下的投资买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搞不清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情况下的“投资”多数情况下会变成投机。所以投资是简单但很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能搞懂的公司非常少,尤其是在这个变化很快的世界里。搞不懂的公司怎么办?别碰就是了。什么叫“懂了”?当你“懂了”的时候你就懂了。
39、道可学,术要练。道指的就是“做对的事情”或者说“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说“发现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术”指的是技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学同时也需要练*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40、好不好喝是关键。茅台已经"好喝"这么多年了。居然有人非说人们买茅台是因为茅台贵,有趣,有点象说iPhone的用户都是为了显摆一样。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只要时间足够长,啥事都能明白。 贵不贵要用用五年十年的眼光看,没办法绝对知道市场短期到底会怎么样的。如果没办法看懂五年十年就不应该碰,不要因为过去到过的价钱做决定。 投资标的是所谓的成长股、价值股、烟屁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未来净现金流折现的角度来看是否便宜。----这个是本质。
41、一般而言,当自己的股票下跌时有很想卖的想法时,多数是你买了自己不了解的公司。决定企业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其未来的净现金流,市净率说明不了什么。 42、本分的意思大概就是不做不本分的事情。心里老有这个念头的人大概就比较接近了。多数人都是喜欢用这个概念去衡量别人,能够时刻用本分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人大概就算是很本分了,企业大致也如此吧。
2013-04
43、市场导向与消费者导向的区别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消费者导向”指的是企业在做产品决策的时候是基于考虑产品最后的消费者的体验的。“市场导向”看上去是基于现在是否好卖的。很多时候这两者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好卖的东西往往就是消费者喜欢的。但消费者往往只是根据现有的产品来决定自己的喜好,所以经常会显得短视,如果企业总是“市场导向”的话,则陷于短视状况的概率就会相对大些。而总是注重消费者体验的公司则往往会眼光放得长远些,出“伟大产品”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过去的国营企业往往基于计划经济,所以连“市场导向”都做不到。绝大部分企业最后大概只能到达“市场导向”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利润导向”的,而要做到“消费者导向”需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或者说需要能够放弃一些短期利益去做出最好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其实有些企业或多或少也是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但能力上还没有达到做出伟大产品的地步,所以这类企业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强大,但生命力却往往会比人们想象的强很多。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是真的在骨子里具有“消费者导向”同时又具备实现“消费者导向”的能力的,这些公司最后往往会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公司”。没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不大会真的有“消费者导向”的文化,最后也不大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具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往往多少具有了“消费者导向”的文化或叫基因,在某些条件下就有可能会慢慢变成“伟大的公司”。公司是由人来经营的,所以“伟大的公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有可能会改变一些东西,让一些“伟大的公司”变回到不那么伟大。
44、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感觉上“利润之上”和“利润之外”好像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利润之外”可以被理解成不同于利润的追求,“利润之上”的目的似乎有时候会不同。 企业文化有点像习惯,也有点像基因。 网友:”好的企业文化只能让生意模式出现问题的企业减缓下降的速度而不能逆转下降的趋势,比如书店、胶卷生产商、报纸、汽车、航空公司、百货公司,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好的生意模式。另外,连续几年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好的生意模式,比如苏宁和携程,我曾经以为他们很厉害而且能继续厉害下去。” 段:这个理解很好,说明生意模式很重要。生意模式越好,投资的确定性越高或者叫风险越低。好的生意模式也是不太容易被变化影响的生意模式。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很难有差异化的,感觉不容易找到好的生意模式。记得携程曾经到过蛮高的价钱,那时看过一眼,没看懂。后来掉了一半时又看了一眼,还是看不懂,主要是想不通搜索对携程未来的威胁是什么。感觉这种公司形态10年后就不太容易存在了。我见过真正没什么差异化的产品很少,比如航空业,光伏,纺织等。
45、巴菲特: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做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在许多产业就是无法做到差异化,有些生产者能因具成本优势而表现杰出,然在定义上这种情况极少或甚至不存在,所以对大部分销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来说,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然产能过剩会因产能缩减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休整,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的过程却是缓慢而痛苦的,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不到几年又必须面对先前的窘况。而最后决定产业长期获利情况的是供给吃紧与供给过剩年度的比率,通常这种比率很小,(以我们在纺织业的经验来说,供给吃紧的情况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且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在某一些产业,供给吃紧的情况却可以维持上一段期间,有时实际需求的成长甚至超过当初所预期,而要增加产能因涉及复杂的规划与建厂而须有相当的前置期。1982 46、在一定范围内,买车就应该尽自己所能买安全性能最好的车吧?我最早开过便宜的车,觉得车就是个代步的工具而已,出个事之后就明白了。希望大家看到别人出事之后就能明白,自己出事后有时候会明白不过来的。不知道网上能查到各种车出事的概率的资料不?另外,发达国家的检测标准也是可以看一下的,有些道理在里面。 手机行业最后会像汽车,差别是往往好车非常贵,但iphone不那么贵。买车最重要的东西是安全,其他的东西综合起来当然也很重要。汽车这个行业一般来讲应该尽自己所能买好的,便宜的东西往往最贵,你懂的,手机其实因为一样。
47、个人认为其实苹果只是努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好,然后卖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至于谁会最后落在喜欢苹果产品的范围里实际上看起来是个运气问题。“看起来”是个运气的东西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后实际上就“看起来”有点必然了。苹果有今天实际上是经过30多年的积累而来的,虽然爆发的时候“看起来”有点运气。能坚持下来确实非常不容易,苹果也是几十年后才有今天的。 一般来讲我要投资一个公司时,主要考虑两个重要的点:1.这家公司能长期获利(足够的利润)吗?2.公司获得的利润如何给到股东? 这次苹果终于启动了真正的回购计划,第二点已经不需要担心了。希望股价能够在这个价位或以下维持一段时间,越长回购的的股票就会越多,每股内在价值也会相应提高。 至于第一点,苹果能长期获利吗?如果一开始不是这么认为的人就不应该投资苹果(投机不在此范围)。苹果暂时不肯推大屏的理由库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喜欢的股东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可以赶紧把股票卖回给公司,不然以后就可能没这个价钱了哈(可能会更低或更高的)。
48、苹果目前应该依然是现在世界上获利最高的企业,但扣掉净现金以后的市值其实已经比google扣掉净现金以后的市值要低了。以我理解的苹果而言,早晚苹果还会有惊世之作的。在调整期间苹果的利润尚且可以如此,怎么想苹果都不贵哈。
49、注意到“来自iTunes、软件及服务的营收为41.1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0%。很好奇10年后这一块会有多大。如果年均成长15%,10年就是4倍。如果年均20%,就是6.2倍。如果年均30%的话,那就是13.8倍哈。在苹果的生态圈里,似乎15%不难做到。 上个季度icould的用户是2.5亿,这个季度已经达到3亿。2012年2月时库克宣布icould用户超过一亿(就是说icould用户在一年多一点点时间里涨了200%)。 备注一下:一般而言一个用户一般只有一个apple id,所以也就只有一个icould账户,不管你有多少个ios设备。ios设备越多,icould用起来就越舒服。那些拿着iphone但不知道icoud的用户要赶紧花点时间搞一个哈。
50、没办法下手的原因大概是没办法知道苹果产品未来会怎么样吧?以个人对这个行业及苹果产品的理解,我认为苹果的高速成长期至少还有几年,3年后苹果光美股现金大概就快200块一股了(如果不花钱的话),怎么看现在都不贵啊。至于为什么我认为苹果会继续有高成长,那可是一句话说不清的,而且也未必对。不信这一点的当然就没办法下手了,但要信这一点同样也是很难的。大家最好还是呆在自己能懂能信的自己的能力圈里会比较安全。
51、很多公司是在上市后才成为好公司的。如果没上市,可能开始阶段没足够的资金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上市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公司是成为好公司后才上市的(比如google),因为上市同时也是退出机制,早期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选择部分或全部退出。不同的投资者经常会对投资目标有不同的期许。
52、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生意模式(茅台),不然的话大家就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部盯着眼前这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波动来决定买卖的行为,这样是很难做投资的。
53、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未来净现金流就是这个意思啊)。苹果现在拥有远多于运营需要的现金,所以苹果一定会用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还给股东,这是人们在投资苹果时应该认定的,不然就是投机。之所以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回购的理由,因为这个价位以上套住的人很多,股价很可能不会反弹得太快,所以苹果有机会买到好价钱。我如果是苹果,现阶段宁愿贷款也要回购,因为分红都比利息高了。等将来有窗口时再将海外的钱汇回来就行。 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只要想象一下这是个非上市公司就容易明白了。用非上市公司的办法非常好,不然容易忽略本质的东西。其实只要把公司想象成非上市公司,而且只有一个股东,大概就能容易明白了。 如果人们不是买“未来现金流”的话,那他们到底买的是什么呢?不是买“未来现金流”的实际上很可能是在加入一个零和游戏中,大家互为猎手和猎物,比的就是“技术”了,而且“高手”也可能随时被“菜鸟”从后面干掉的。 把投资看成“种田”的人心态会好很多,因为他们大致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也有天气不太好的时候。互为猎物的游戏好像就有点紧张了。我看到很多人在玩这种游戏时有时候会想起电影里王城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的情景,有时候也会想起电影里看到的那些互相寻找对方的狙击手们。投资说来说去确实就是这句话: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的现金流。
54、如果你是小股东,同时有觉得大股东增持是与小股东争利的话,那你是希望大股东来和你争还是不希望?很多“小股东”总是希望能找到欺负“大股东”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因为确实很多人被“大股东”欺负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云私有化1688,一堆人有意见,说马云16块上市然后16块私有化是不厚道,可是骂马云这些人又没有一个肯出来竞价的,记得当时马云提出回购时市场价是在9块上下,而且股东是高票同意的。
55、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很难有好的董事会,没有好的董事会将来的CEO人选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因为董事会会变得短视。
56、本人不在其中,不是太能想明白,但绝对不建议投资专门做视频的网站,因为非常难知道谁将会胜出,而且胜出的公司也未必就有好日子过,结局很可能会像航空公司。谁能明白航空公司这么难的生意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资本跳进去不?这个世界真奇妙啊。
57、如何看苹果连续两季度毛利率下降?如果你做过企业大概就会明白几个点的毛利率波动是正常的,我们一般不会把这叫“连续下降”。苹果目前的毛利率很正常,你只要看看苹果过去五年的毛利率就明白了。市场上有些人说苹果的毛利率会继续下降是源于他们不懂苹果的生意模式,当然,苹果去年同期毛利率偏高(非正常)也是原因之一。
58、“商业模式”与“经营者的品德”哪个更重要?right business最重要,因为right people 在right business里能充分体现出来。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right price则没那么重要,因为时间可以降低其重要性。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这两者都很重要。如果不是right people,多数情况下没办法维持right business。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很难维持,但有好的企业文化也未必就一定能维持住的,因为也可能会有战略错误导致企业完蛋的,尤其是小企业。好的商业模式不应该长期获利平平,但短期有可能。我认为好的商业模式"的定义就包含未来获利能力强,不然就不是“好的商业模式”(不然那是什么意思?)。未来指的是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投资一般应该在看到好的商业模式后再出手比较安全。但特别好的生意模式非常少见。老巴说:对的生意、对的人、对的价钱、我长期这么做效果一定会很好的。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巴芒大道公众号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巴芒大道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巴芒大道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网络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后台作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