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毛主席写下7字,敌军停止追击。
1947年8月,毛泽东仅凭“毛泽东由此上山”七个大字,便成功吓退了国民党25万大军。这一事件被誉为现代版的“空城计”,引人深思。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国民党为何会被这七个字吓得退兵?
1947年3月,蒋介石由于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受巨大伤亡,被迫调整战略,将陕甘宁边区成为国民党的首要目标,以夺取延安。从战略层面看,延安作为党中央所在地,有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且实力上占据明显优势。国民党构想的战略看似极有可能成功,但在实际战场上,领导者对战略运用的高下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蒋介石派遣嫡系胡宗南率领25万余国民党部队直指延安,并辅以100多架轰炸机。相比之下,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野战军只有一个纵队,加上地方旅也不过2万余人。尽管胡宗南以十倍以上的兵力占优,但战争结果却让他丢脸且未能阻止我党成功渡过黄河、转移而走。
在这场战役中,毛主席数次戏耍胡宗南,留下一座空延安城,还用木板迷惑敌人,展现了“兵者,诡道也”的智慧。这场战役不仅让国民党领导层感到沮丧,更凸显毛主席的高明军事智慧。
内战爆发,进攻陕甘宁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署,蒋介石视为内战准备时间,一年内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全面进攻战略在我军打击下屡败,胡宗南提出“闪击延安”计划,蒋介石首肯。1947年3月,胡宗南率25万军队和轰炸机向延安进发,但在我军打击下损失惨重。
蒋介石高估延安攻占可能,1947年3月,胡宗南率25万军队和轰炸机向延安进发。在毛主席等领导撤离延安后,决定撤军保留战斗力,意图日后用在更重要的战场。我军2万余人由彭老总指挥,部署在延安以南,王震将军率部自晋绥驰援。当胡宗南夸口占领延安时,我军凭借熊向晖的消息总能料敌在先。毛主席等领导和群众撤离后,延安成功被胡宗南“占领”。
胡宗南进城后,却发现延安是一座空城,让他颇感失望。为了掩饰这一事实,他编造了“战俘营”、“战利品”等虚假情报,成功被提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然而,这样的虚构事实难以瞒过众人的目光。就连蒋介石视察后,也不禁感慨:“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注定了国军的失败。”
胡宗南连尝败绩,刘戡中空城计
在胡宗南得意之时,毛主席留下的字条揭示了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仅6天后,国军第31旅在青化砭被解放军歼灭,连旅长李纪云都被俘虏。接着,蟠龙战役中国军的135旅、167旅等相继被歼灭。
同时,中央机关在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等领导下转移到安塞县王家湾,进行了近2个多月的指挥。然而,国民党通过美国的帮助发现了中央机关的位置,刘戡率领军队直扑王家湾。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中央领导决定继续向西北转移,最终来到靖边县的小河村。
刘戡竟然通过蛛丝马迹找到了小河村,形势危急。毛主席等人采取紧急措施,包裹嘴巴、禁止抽烟,以免被发现。毛主席甚至提出了“突围出去一个人就算胜利”的计划,显示出千钧一发的紧迫。突然,远处传来枪声,是彭老总率领援军赶来,解除了中央的危机。刘戡留下一小部分继续搜查,与彭老总的援军发生激战。毛主席巧妙地利用诱饵减轻了援军的压力,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智慧。
刘戡的部队撤出小河村后,毛主席决定在此地休整,并思考下一步的计划。之前,为了保留有生力量,我军主要精力放在转移上。然而,一味的转移可能会助长敌人的气焰,毛主席决定在适当时刻予以反击。
在小河村休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军在延安各处进行了扩军与反攻行动。当胡宗南派出轰炸机时,毛主席等人已经撤退到黄河支流葭芦河附近。尽管渡河时间紧迫,敌军即将追上,但此时已是兵法上的“死地”。为了破敌,毛主席只能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
毛主席说:“给我找一块木板,我要写几个字。”随后,找来木板,只见毛主席写下“毛泽东由此上山”这七个大字,然后将木板插在山下,带领大家一同向山上撤退。
大家纷纷意识到,毛主席是要与胡宗南、刘戡进行一场心理战。有人还提出:“用不用把痕迹抹掉呀?”毛主席大笑道:“不需要,他们不敢上来。”
果然,敌人在看到毛主席留下的字和山路上的脚印后,更加确信毛主席没有上山。在黄河周围搜查无果后,敌人转身离去。等到敌军离开,毛主席一声令下,所有人准备好工具成功横渡黄河。在胡宗南反应过来时,毛主席等人早已渡过黄河。
蒋介石获悉这一消息,唯有无奈地感叹:“七个字足以媲美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