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告诫大家:把错误都推到了毛主席的头上,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为防失联,请关注以下账号备用:
1980年11月27日,中央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在一次会议上就《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发表讲话。
在这篇超过一万字的长篇文章中,包含以下内容:
“若将自建国以来党所犯之过全都嫁祸于毛主席,使其独自负起责任,这种做法与历史事实不符。小平同志言之准确,包括他自己在内,我们这些老同志对诸多错误都应负一定责任。……我们怎能将自身错误之责任全部归咎于毛主席?在大跃进中,许多同志表现得言过其实,将事实歪曲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致使错误发展至极为严重的程度,这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黄克诚发表这次讲话,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场运动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许多人一时之间将责任一概归咎于毛主席,坚信错误源自毛主席的领导,只有完全否定毛主席,才能结束那场错误,启动全新的改革开放事业。
尽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竟然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曾经被打倒的人更是情感激荡,推波助澜。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黄克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发表了这次讲话,对毛主席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建国后发生的错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那些错误不是毛主席个人的问题。
在讲话中,黄克诚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在大跃进中,许多同志作风浮夸,把事实歪曲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使错误发展到严重的地步,也是有责任的。”
因此,我们从这件事来看,可以进一步探讨在那场“大跃进”中,到底是谁的问题更为严重。

1958年8月17日,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关于1958年全国钢产量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多数与会者支持将1958年的钢产量定为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然而,毛主席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认为这个目标过于高远。
为了验证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毛主席特地召集了冶金工业部的负责人以及几个钢铁大市的负责人,逐一听取大家的意见。
毛主席首先询问上海市副市长马天水:“可行吗?”
马天水回答:“可以。”
接着,毛主席询问安徽马鞍山市委书记赵敏:“可行吗?”
赵敏也表示:“可以。”
然后,毛主席依次询问武汉市委书记、太原市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唐山市委书记,结果大家都表示没有问题。
接下来,毛主席向冶金部部长王鹤寿和副部长刘彬咨询,王鹤寿表示:“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
刘彬也附和:“可以,我们都做过详细的计算。”
最后,毛主席向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求证,薄一波回答说:“主席,我建议将1070万吨的数字登报,一经刊登,大家都看到了,就会义无反顾地努力奋斗。”
听完大家的保证后,毛主席感到满意,但仍有些不放心,于是找到陈云,要求他确认一下这个数字是否可行。陈云经过调查后向毛主席报告:“我与冶金部的同志算了细账,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毛主席这才相信了,同意把1958年的钢产量定在1070万吨。
显然,引发“大炼钢铁”热潮的并非毛主席,而是相关负责人。相反,毛主席一开始并未认同这个数字,而是通过逐一询问相关负责人的意见,最终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才确定了这个目标。
因此,责任的归属显而易见,将这一错误归咎于毛主席,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毫无耻辱!
冶金工业部办公厅主任袁宝华在事后回忆:“毛主席对于重大问题抓得很细,一个人一个人地问,场上没有人能够回避。实际上,报告虚假情况的责任在我们,情况明显不可行,却硬说可以。后来冶金部的同志坐下来反思,我说,大跃进问题,是我们在那里愚弄了毛主席。”
这不仅仅是在工业领域的情况,农业也有相似的情形。对于那些“亩产几万斤”的报道,毛主席根本不相信。然而,无论是中央领导层还是地方领导层,都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毛主席又有何办法呢?

同样是在1958年8月,毛主席前往天津四合庄乡新立村,视察那里的“亩产十万斤”试验田。
事后,毛主席询问秘书高智:“你相信一亩地能产十万斤稻谷吗?”
高智回答:“我种过地,我是不相信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不要相信这些事。”
因此,不论是在农业还是工业领域,毛主席都对“浮夸风”持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坚决反对。但是,犯下这些错误的相关负责人,却把错误都推到了毛主席的头上,实在是太不要脸了!来源:通观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