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失联,请关注以下账号备用:
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人都对这所当年巨富的宅子非常熟悉,但你知道这所宅院到底有多大吗?
乔家大院总占地面积25600余平方米,大院最早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共有18个大院,41个小院,731间房屋。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
乔家大院整个建筑群呈四方形排列。其中,在中堂的面积最大,其它的德兴堂、保元堂、宁守堂次之。整个乔家大院共六个院门,院门之间两两相排,但都不相对,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术中认为,院门与院门之间是不能相对的,否则,有“煞气”进入,不利于家族兴旺。
自建成以后,乔家大院经历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其间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扩建,从乔家大院大初建到最终格局的形成,历经了整整两个世纪。
一次扩建是在清同治年间,由乔家产业第二代继承人乔致庸主持,另一次是在清光绪中、后期,由乔致庸的儿子乔景仪、乔景俨经手完成。乔家大院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增修、扩建是在1921年,由乔景俨的儿子乔映霞、乔映奎完成。
使整个院落风格一致,浑然一体,绝无突兀之感。
说完乔家大院的建筑与空间,再来说说大院的主人。
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人们对乔致庸以及乔家的传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间甚至流传“从政必看曾国藩,经商须学乔致庸”。其实乔致庸是乔家第三代掌门人。
乔家的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是由小本生意起家,由于具备了勤于营生和善于把握机遇的精明头脑,很快就由一名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成为了垄断包头、雄踞一方的商业大财东,包头城至今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
乔致庸是乔家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之孙,他为人诚信精明,将乔家的商业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达到了乔氏家族的鼎盛时期。
在他的掌管下,乔氏家族的商行、银号业务曾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等,他深谙晋商经营之道,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广交朋友,门路开阔,当时的乔家可谓显赫一时,乔家大院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同时,乔致庸也是乔氏家族中最长寿的人,他生于1818 年,卒于1907年,活了89岁。用现在的话讲,通俗来说,可谓“人生大赢家”了。
然而通过把这段历史搬上电视荧屏的,是乔氏家族第七代乔燕和。不过含“金钥匙”出生的她并没传承乔家的衣钵从商,而是15岁入梨园,研习昆曲几十年。
乔家大院虽不是山西最大的宅院,却记录着乔家几百年来的兴衰,沉淀着祖辈们几百年来的晋商精神。
在天津和平区赤峰道74号,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洋楼,这里就是“晋商翘楚”乔致庸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大德通票号”。1943年,乔氏家族第七代乔燕和就出生在这里。
近日,记者在北方昆曲剧院排练厅见到了乔燕和,年近古稀的她正带着学生们排练新戏,虽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但乔燕和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家——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
捐给北洋水师一艘军舰
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做过统计,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4大晋商的年总收入甚至赶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乔致庸则是晋商中的佼佼者。
1818年,乔致庸出生在山西祁县一个商贾世家,是乔家第三代,人称“亮财主”。他执掌家务期间,乔家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乔家商号名称都冠以“复”字,人们将其统称为“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乔家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全国各地商埠、码头。
至清末,乔家已经在全国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有人说,乔家鼎盛时“富可敌国”,对于这一盛况,乔燕和并没有听家人提起,她惟一听说的是,乔致庸晚年时给北洋水师捐过一艘军舰。
乔家家规很严格 吃饭时不许丢一颗米粒
作为第七代,乔燕和并没有感到自己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在她儿时的记忆中,乔家的家规很严格。“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许浪费,不许丢一颗米粒。大人们还吓唬说,女孩子如果把米粒剩在碗里,将来就会找一个‘麻子脸’的丈夫。”
乔家当年拥有大笔财富,乔致庸为了防止子孙沾染恶习、不求上进,定下了严格的家规。“祖爷爷治家极严,有六不准: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冶游(男女出外同游),不准酗酒。我想乔家兴盛200年,富了六代,这也是内在原因。”
乔燕和说,乔家的先祖是一位叫乔贵发的贫苦农民。乾隆初年,先祖为摆脱贫穷“走西口”。10余年后,他和同乡开了一间经营粮杂的小字号“广盛公”,但由于生意不景气,面临破产。“关键时刻,先祖的生意伙伴看他为人好,相约3年后再来收欠账。先祖就这样起死回生,3年后不仅还清了欠款,生意还兴隆起来。
此后,乔家就立下家规,“慎待相与(生意伙伴)”。就是说,一定要谨慎考察生意伙伴的人品信誉,不本分老实的人就是利润再大,也不与之交往;一旦结交,在对方遇到困难时,就要竭力相助,即使明知无利可图,也不绝交。“从此,乔家有了经商重诚信的条规。不过,真正将乔家家族生意发扬光大的,还是祖爷爷乔致庸。”乔燕和说。
乔致庸经商之道 重用德才兼备的外姓人
谈起祖爷爷,乔燕和相当钦佩。“小时候,爷爷时常会提起祖爷爷乔致庸,他性格豪爽,80多岁了还能大口喝酒、吃肉。他一直坚守家规,诚实守信,聪明却不精明。
乔燕和说,乔家有条规矩:大小字号的掌柜,都不能由乔家人来担当,而是选择德才兼备的外姓人,并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祖爷爷看人眼光很准,破格提拔了很多人。他培养的一位叫贾继英的人,后来成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路过山西缺少盘缠向晋商借贷,只有乔家“大德通”太原分号的经理贾继英答应了。他没有请示,无偿向朝廷捐了30万两白银。乔致庸不但没处罚他反而提拔了他。后来慈禧为还乔家的人情,将大量政府税收汇兑业务交由乔家来经营。筹备户部银行时,任命贾继英出任第一任行长……
乔家的管理之道 员工享“公务员”待遇
乔燕和说,乔家也特别注重员工的利益,那时乔家的票号就已有了股份制,员工每年定期分红。在乔家商号有这样的规矩:每年伙计们都有带薪的年假,如果要回家探亲,除了发放寄存的工钱外,商号还要另外给伙计做3套衣服,让他衣锦还乡。所以,当年进了乔家,就像是今天当上了公务员,衣食无忧。
乔家如何败落的 为守信义宁可毁祖业
乔致庸共有6个儿子。乔致庸也曾想在儿子中寻找继承人,却无一理想人选。他对儿子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他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不是经济之才;四子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当大任。最后,只能把家业交给了长孙乔映霞,也就是乔燕和的爷爷。乔映霞很好地继承了乔家诚恳踏实的经营风格,为了守住“信义”二字,不惜赔上身家。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当时山西发行的钞票是“晋钞”,阎锡山兵败后,晋钞迅速贬值,跟新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大概是250000∶1。如果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乔家“大德通”可趁机大赚一笔。但乔家没有这么做,几乎动用了家族的全部积蓄,用新币付给存户。存款户没有吃晋钞贬值的亏,而已陷入困境的乔家则亏空数万两白银,“大德通”彻底走向了没落。对于家族的这段历史,乔燕和记忆犹新。“爷爷说‘大德通’是为此倒闭的。”乔家一直坚持着这样的赔本买卖,直到1952年,最后一家“大德通”钱庄关了门。乔家两百年充满传奇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乔家后人今何在 大多数人是工薪阶层
“以前父亲就想为乔家立传,可惜1993年父亲突然辞世,这个愿望没能实现。”2003年,退休的乔燕和终于有机会筹拍了电视剧《乔家大院》,她没想到,乔家的经商和处世之道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
“乔家后人大多是公职人员,属于工薪阶层,普通而平凡,但还是很重视教育。”乔燕和介绍,家族中20个子女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大多数人都在北京,因为人太多,工作也忙,在商议家族事务时,只好各家派一个代表参加。每隔几年,家族成员会一起去大院儿聚会,也是对前辈的一种怀念。”
乔燕和说:“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我们这个家族70多口人,没有一个‘作奸犯科’的,乔家的后人们也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