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失联,请关注以下账号备用:
1949年初,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解放,主席亲自点将,由黄敬担任天津首任市长,这本来是一项普通的人事任命,但是却备受关注,因为黄敬身份太特殊,他是江青的第二任丈夫。
黄敬的原名俞启威,祖籍浙江绍兴,1912年生于北京。他的家世极其显赫,属于是官宦世家,
黄敬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大官,担任过甘肃提学使,父亲俞明震同样了得,担任过国民政府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
俞明震还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校长),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该校学习,成为俞明震的学生。后来鲁迅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俞明震 ("恪士师"),他去日本留学,送行的就是俞明震。
黄敬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继承了先辈的优秀基因,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在南开大学和青岛大学就读,想不成才都不行。
近水楼台先得月,黄家这样的人脉,给黄敬在政府里找个好差事,升官发财不成一点问题。然而黄敬似乎是天生的叛逆者,他并没有那样做,反而和政府唱起了反调。
黄敬阅读了很多进步书刊,开始忧国忧民,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父亲几次给他安排工作,都被他以年龄小为理由婉拒。其实黄敬这样做是找借口,他是不想跟腐败的国民党官员同流合污。
1930年,18岁的黄敬来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参加了左联文艺团体南国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浪潮,黄敬更是坐不住,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动员青岛大学的学生罢课抗议。
更有甚者,黄敬还带领学生到南京,去向国民党政府请愿,成为青岛学运的领袖人物。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骂黄敬大逆不道。可是黄敬我行我素,在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黄敬是如何跟江青走到一起的?
青岛情事
除了天津市委书记、市长,黄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江青的前夫。
1931年,黄敬考入了国立青岛大学学习物理,从此开始了在这座城市学习、生活的经历,这也让他邂逅了当时还叫李云鹤的江青。
江青本来就是山东人,能对黄敬一尽地主之谊,再加上她生性活泼外向,黄敬慢慢地也就对她心生爱意起来。
黄敬知道江青想做演员,很支持她的梦想,这或许也成为了后来江青决定大展拳脚,在表演舞台上有一番作为的动力。
黄敬年轻的时候也是喜欢戏剧的,早年间参加过上海的“南国社”,和洪深、田汉、田洪等人有过交往。
所以,戏剧成了黄敬和江青之间的共同话题,也算是他们二人的红娘了。
黄敬是在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物理系就读的,而江青(当时的名字是李云鹤)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1928年,李云鹤14岁,她前往青岛投奔自己的堂叔李子明。李子明手头宽裕,资助自己的侄女李云鹤到山东省立实验戏剧学院学了一年的戏剧。
年轻的李云鹤颇有表演天才,受到戏剧学院校长赵太侔的赏识。后来,赵太侔担任了国立青岛大学教育长,李云鹤便投奔了他。
李云鹤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被赵老师安排到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等于是半工半读。赵太侔的妻子叫做俞姗,俞姗则是黄敬的亲姐姐。
当时黄敬不到20岁,风华正茂,李云鹤才17岁,风姿绰约,他们又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因此一见钟情,开始热恋,不久便闪电式同居。
需要一提的是,在这之前,李云鹤已经有过一段婚姻。
李云鹤曾经嫁给济南富家子弟裴明伦,两个月后他们便分道扬镳,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这段失败的婚姻,在李云鹤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挥之不去。
这年8月,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黄敬出现了,李云鹤受他的思想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青岛左翼演员同盟"海鸥剧社",不久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敬是江青革命的引路人。
美中不足的是,俞父对儿子的选择不太满意,觉得不是门当户对,不太喜欢李云鹤,也一直不愿意认可这个儿媳妇。
但是黄敬却很爱妻子,二人婚后日子温馨甜蜜,李云鹤也觉得自己终于得遇良人。
黄敬在加入共产党后,一直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学生活动,也介绍了江青入党,这让两个人的关系愈发密切,也缔结了婚姻关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领地,但蒋介石政府却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这彻底激怒了青岛大学的学生。
他们不顾青岛当局的命令,自发南下前往南京请愿,黄敬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1932年,他又出面组织了海鸥剧社,吸收了王林、崔嵬、王东升、张福华、江青等人参与,还让海鸥剧社成为了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的青岛小组。
海鸥剧社成立后,在青岛大学的小礼堂排出、上演了两部戏,分别是《月亮上升》和《工厂夜景》,两部剧具有浓厚的爱国色彩和抵抗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同学们受此感染,随后就爆发了青大第三次全校性的爱国罢课运动。
当时,上海左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新闻》还将海鸥剧社称为是“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
1933年,黄敬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发现,进了监狱。
他为了保护江青,撇清了她的党员身份,让她逃过一劫。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黄敬的重情重义,他不愿意拖累江青,但也让两个人就这样被一座牢门永远地隔开了。
黄敬在狱中不见天日,遭受了种种酷刑,江青则不得不被迫奔走于上海、北京等地,他们失去了联系。
此后,两个人分道扬镳,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向前。
黄敬出狱后,不愿意自己的学业就这样半途而废,重整旗鼓考上了北京大学,而江青也如愿地在上海成为了一名演员,参演了大导演的电影。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没过多久,黄敬就因为叛徒出卖而暴露了身份,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李云鹤非常无助,她只好逃往上海,找俞家长辈收留。
俞家长辈本来就不待见这个儿媳,儿子又落难了,他们并没有收留李云鹤。此后的李云鹤无依无靠,就留在了上海,开始自己老本行——戏剧表演。
黄敬被捕后,党组织积极动用关系营救,俞家长辈也到处奔走,终于在同年秋天将他营救出狱。黄敬在监狱里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打,身体受到摧残,已经连路都走不成了。在此情况下,黄敬不得不前往上海养伤治病。
此后,黄敬和李云鹤就基本断了联系。
由于命运的捉弄,他们没有能相守一生,但彼此心中都珍藏着那份美好记忆,这就足够了。
后来,李云鹤彻底走出了那一段感情,起了个艺名“蓝苹”,开始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戏剧演出,并和影评人唐纳走到了一起。再后来她毅然前往圣地延安,改名为江青。
黄敬在伤好之后,并没有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吓倒,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1935年,黄敬从上海来到北平,继续为党工作,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上级重视,黄敬的职务也不断提升,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学委书记。
1937年,黄敬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这一年,他才不过25岁。
由此可见,黄敬的工作能力确实出色,那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
平津战役结束后,天津重新回到了人民怀抱,如何管理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我党并没有经验。
国民党反动派等着看我党的笑话,中立人士抱着怀疑的目光,觉得我党不会管理大城市。究竟让谁来担任天津市长,主席进行了反复考虑。
最终伟人亲自点将,黄敬走马上任。
由于他是江青前夫的缘故,这项任命备受关注。事实证明,任人唯贤的毛主席没有看错人,黄敬也没有辜负党的期望,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国民党撤走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食品短缺,工人失业,市政工程瘫痪,人心惶惶。凭借多年在地方工作的经验和对党的忠诚,黄敬在短时间内就将天津的工作秩序恢复正常。
黄敬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市民的生活还会出现困难,安定也只是暂时的。因此黄敬决定依靠工人兄弟,“进城后,要先给工人阶级兄弟见个面。”
天津解放当月的22日,黄敬和其他领导同志组织召开了各大工厂的工人代表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对军管会各项措施、目前的复工复业以及今后天津建设的意见。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别小看工人兄弟,他们其实最聪明,看问题也最透彻。
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出了很多金点子,解放初期,政府举办的几项重大工程,多是根据工人的提议进行的,很快恢复生产,让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家属生活也有了保障。
解决了市民生活问题之后,黄敬又开始解决工人住房问题,从1952年开始建设工人新村。经过不懈的努力,总面积61万多平方米的新村很快完工,17万工人及其家属告别了漏雨漏风的棚铺,有了自己的新居。
新居并不宽敞,每户只有13.4平方米,但在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能一下子盖这么多房子改善工人生活环境,确实很不容易。
接下来,黄敬又开始关心工人的钱包,稳定他们的收入,保护他们的权益。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家有很多私营企业,如何既保障工人权益,又不挫伤私营业主积极性,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无一不在考验着黄敬的智慧。
军管会、市政府根据党的二中全会精神和刘少奇同志作出的批示,制定了《关于劳资关系处理暂行办法》,经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军管会名义颁布实施。
这是处理当时存在着的劳资矛盾的法律性文件,也是天津第一部有关劳动者权益的立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此一来,许多开明私营工商业者纷纷依法办事,劳资关系从此逐步缓和下来,为市内复工复业、恢复与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政策好了,私营工商业开始向正轨方面发展,原来抱着观望态度的私营业主也安心开始经营,复工复业不再是一句空话。自此,天津年年都可以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由三年增长了两倍多。
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成绩十分突出,受到毛主席的多次表扬,党中央、政务院多次发文,介绍天津的工作经验,并且组织各地干部到天津学习取经。
由于黄敬制定的政策法规兼顾了私营业主的利益,工商界不但没有闹情绪,反而更加拥护政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市政府号召各方支援,工商界积极响应,在知名人士李烛尘、朱继圣、毕鸣岐的倡议下,4万私营业主举行了抗美援朝大游行。
他们可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是动了真格。全市工商各界踊跃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共捐款2000亿元(旧币),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购买130架飞机。
解决了劳资矛盾之后,黄敬又开始关心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说白了就是百姓之间的家长里短,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小事解决不了,也会酿成悲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这些矛盾,只靠政府是不行的,长有千只手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样的矛盾不是固定的,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要想能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只能靠市民自己。
黄敬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在1949年底创建了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
1950年7月下旬,天津市政府颁发的《天津市各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办法》正式试行———这标志着大城市的居民组织在天津开始运行。
念及老朋友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不顾全国人民对他口诛笔伐,也要冒着政治风险,向毛主席求情,这样有情有义的大丈夫是少有的,他就是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的黄敬。
而他当时为之求情的就是曾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
只是刘青山触犯了国家法律,犯下了贪污腐败、吸食毒品的罪行,不处罚实在说不过去,因此毛主席顾不得黄敬出面,最终还是让刘青山伏法了。
革命事业
1935年,黄敬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此后的革命经历愈发传奇,与黄火青、黄克诚三人并称为“三黄”。
在考上北大之后,黄敬还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继续开展地下革命工作,于是他动员了更多优秀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了革命的大浪潮里面。
因为在地下革命活动中表现出色,黄敬在1937年被委任为北平市委书记,主要负责华北地区抗战后方的统筹工作。
黄敬担任天津市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首任市长,需要挑起重整天津的重担。
为了办好这个差事,他成立了秘密小组,清除了天津残留的敌对分子,然后又紧抓教科文和经济工作,将整个天津市治理得有条不紊,人民也安居乐业。
后来,他还担任了晋察冀根据地的部长、政委等。
在他的治理下,解放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为他后来受到毛主席的钦点,担任天津市委书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国后,黄敬正式进入中央开始工作,成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委员。
他对自己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总是通宵达旦地办公,以致在1958年去广州出差的时候,猝然离开了人世,享年46岁。
黄敬又名俞启威,祖籍浙江绍兴,他的家族在绍兴是个大户,祖父是清朝重臣、大教育家俞明震,所以他从小就被给予了厚望,家人们想让他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只是,时代背景使然,黄敬最终选择开启自己的革命事业。
他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善心,放心不下那些饱受战乱的平民百姓,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老部下出事之后,选择自己出面向毛主席说情。
当然,黄敬踏上革命旅途,还离不开他姐姐俞姗的引领。
俞姗是名门之后,又出生在日本,所以比较早地就接触到了进步的思想。
她喜欢艺术表演,在天津上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话剧演出,后来又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的艺术系,参与了很多的话剧筹备、表演工作。
在上海的时候,俞姗认识了剧作家田汉,成为了他剧中的女主角。
俞姗还加入了南国社,在南国社认识了很多的共产主义者、她时常参加他们召开的会议,后来也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员,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听到、学到的知识讲给黄敬听。
黄敬耳濡目染,心里便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被国民党抓捕入狱的时候,黄敬的内心是十分坚定的,他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选择与党、国家和人民共存亡。
当敌人逼问他我党的信息时,他咬定牙齿不松口,甚至险些被杀害。
不过,国民党是不敢把黄敬怎么样的,因为他之前参加的地下活动很多,在群众里的知名度比较高,他们害怕闹出人命,会群情激奋,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我党在得知黄敬被捕后,也开始了积极的救援行动。最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黄敬终于在我党的缜密部署下被营救了出来。
出狱后的黄敬已经是遍体鳞伤,需要入院治疗,医生看了他的伤势之后,觉得太过严重,虽然之后身体可以好转,但还是要留下后遗症了。
有人在得知黄敬的出身背景之后,惋惜他如果继承家业,不参与革命斗争,想必日子会过得更安稳些,也不会那么早地就离开了人世。
但是,黄敬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他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中,不忍心看着人民遭受苦难,不愿意国家遭受敌人的侵略,不愿意成为一个没有作为的亡国奴,所以积极宣传抗日,壮大革命力量,他的选择是让人敬佩与动容的。
在那个年代,正是数不清的像黄敬一样的年轻人,选择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国的命运,为新中国的美好未来持续不断地注入自己的心力,也为广大了劳动人民赢得了光明的未来。
平民子弟
黄敬虽然英年早逝,但儿子俞正声十分有出息,曾经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
全国政协主席在他之前只有八位,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李瑞环和贾庆林。
俞正声是黄敬与第二任妻子范瑾之子,是一位专家级的干部。
他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学习的是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做过长达十六年的技术工作,历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青岛市委书记、市长、上海市委书记等。
虽然父亲早逝,但是俞正声一直记得他留下的教诲,立志做一个正直的,和老百姓站在一起,不谋求特权的人。
他还将父母的骨灰合葬在一起,那是一个普通的公墓,墓碑上也没有显示他们的官职和生平信息。
黄敬的第二任妻子范瑾是在2014年初病故的,生前也曾担任北京市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
俞正声确实是高干家庭出生,但是他一直接受的都是平民教育,没有入读高干子弟集中的学校,而是去了胡同里的小学。
他个人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出行从来不坐有特殊牌照的车,也没有警车在前面开道,愿意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
他不喜欢摆官架子,会在路上和游客、环卫工人随意说说话,还经常可以听见老百姓叫他“老俞”。
此外,他还是个书迷,经常逛书店,书摊等,也会上网看看新闻,平时还会上街买菜,自己下厨。
工作中的俞正声则讲究多办实事,他讲话多不用稿子,喜欢深入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和具体工作,不喜欢听汇报,经常直接提问,让调研地方的人答。
对于信访部门的来信,他也是相当重视的,要求部门秘书务必将反映尖锐问题的群众信件交给他看。
如此务实的工作作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让黄敬的革命意志得到了长久的延续。来源:综合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