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在民国时期是备受争议的情报机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戴长官戴笠。作为该机构的主要领导者,戴笠掌握着一个关键的情报机构,因此不仅革命人士将其视为死敌,就连国民党内部也对他心存忌惮。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尽管戴笠在军统工作中起到了领导作用,但实际上他并非军统局局长。即使在戴笠权势达到巅峰时期,他仅担任副局长职务。那么,到底是哪位人物才有资格担任军统正局长呢?
具备丰富经验的贺耀祖是军统成立后的首任局长。他是中国最早赴日本军官学校留学的军事人才之一,毕业后回国并为湘军效力。
在北伐战争爆发后,贺耀祖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师长,凭借卓越的战功赢得了蒋介石的欣赏和信任。北伐结束后,贺耀祖迅速受到老蒋的赏识,进入国民党核心圈子。
1938年,军统局要进行中统改组。这时,实际上军统的领导者是戴笠,但由于戴笠的革命经历相对较浅,直接让他担任局长并不合适,这可能会对老蒋在党内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蒋介石立即考虑了贺耀祖,明白贺耀祖作为同盟会的元老,即使有人对他不满也不敢对他发难。因此,蒋介石决定任命贺耀祖为军统局局长。
然而,老蒋、贺耀祖和戴笠都明白,贺耀祖的到任实际上是一个虚衔。由于贺耀祖的声望极高,而他并非情报领域的专业人士,不适合具体的情报工作。
因此,当时的军统局实际上有两位局长,一位是明面上的贺耀祖,另一位则是潜在的局长戴笠。然而,贺耀祖担任局长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一年后,老蒋就将他调往苏联担任特使,导致局长的职位再次空缺。
对于贺耀祖来说,这一变化其实是好事,因为他与中共的联系深厚。离开国民党核心圈子后,他更方便地向中共靠拢。
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身在香港的贺耀祖发动了电起义。老蒋计划暗杀这位国民党元老,但我党提前截获相关情报,迅速将贺耀祖送回大陆解放区保护。于是,贺耀祖正式投入中共一方。
权势滔天的钱大钧
在军统局长位置的更迭过程中,戴笠显然是最为不幸的一位。实际上的工作都是由他来完成,费尽心机将贺耀祖熬走后,却没想到老蒋立即任命了钱大钧接任。
钱大钧可谓更加重量级,相较于贺耀祖,他在资历和权力方面更为雄厚,是民国时期声名远扬的杰出人物。
作为孙中山的近臣和最忠实的追随者,钱大钧拥有与老蒋平起平坐的地位。由于与孙中山的紧密关系,即便是老蒋也必须对钱大钧表示尊敬,他是国民党内真正的元老级人物。
在著名的黄埔军校创办时,钱大钧是其中一位筹备人,与老蒋齐名。他还担任了黄埔一期的教官,这显示了他在国共党内的重要地位。
这表示几乎所有国民党军政高层在资历上都远远不及钱大钧,老蒋对他极为信任。任命钱大钧担任军统局长的目的就是要将这关键部门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得知由钱大钧接任局长职务后,戴笠原本想争取一下的念头也烟消云散,只能默默接受现实,老实做事。
幸运的是,钱大钧并不打算与戴笠这位年轻一辈争夺权力,军统局的实际运作仍然由戴笠主持,而钱大钧更专注于自己的事务。两人之间保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
对于戴笠而言,要想升迁,只能等待这位资深人物离开后再考虑了。
收拾残局的郑介民
实际上,当钱大钧成为军统局长后,戴笠意识到老蒋可能并不真心希望将他任命为局长,因此他也就不再有其他期望。
毕竟,军统局的实际权力仍然牢牢掌握在戴笠手中。担任局长这个名号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全国人民都知道军统的决策权在戴笠手中。
然而,戴笠自己也未曾料到,他居然会突然离世。1946年,戴笠的专机遭遇空难,这位曾名震一时的军统领导者竟然突然离世,成为一个匆匆过客。
军统这个部门一直存在着派系斗争,过去主要依赖戴笠的权威来维持秩序。然而,戴笠一去世,各种势力纷纷涌现,其中以毛人凤一派最为强大。
当然,由于毛人凤出身于戴笠的秘书团队,他的资历并不足以担任局长职务。因此,老蒋调来郑介民负责军统事务,以填补戴笠离世后的空缺。
毛人凤渴望独揽大权,因此在幕后进行了一系列小动作。他运用手中的资源在老蒋面前制造了一个假象,让郑介民似乎只顾着在军统中敛财,直接导致郑介民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被迫辞去军统局长一职。
郑介民实际上是国民党中少数精英之一,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尤其在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上表现得非常敏锐,甚至老蒋也不得不承认郑介民是他手下的智多星。
然而,郑介民对于长远计划的过度关注导致他在处理卑劣手段方面不如毛人凤,最终失去了军统局长的职务。
在清理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后,毛人凤最终成为戴笠的合法接班人。与戴笠相比,毛人凤为达目的更加不择手段。
抗战时期,军统曾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不小的贡献。然而,在毛人凤的时代,这个机构已经演变成了反共的邪恶核心,与其最初设立的宗旨背道而驰。来源:通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