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发表词作悼念杨开慧,遭胡适恶评:肉麻,没一句通的


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毛主席与胡适这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领导者的交往,构成了一段深刻而有趣的历史篇章。他们之间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命运的交汇,推动着两位影响深远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回溯到1918年秋,毛主席作为年轻的革命者进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职。这一时期,他有幸旁听到胡适的课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著名学者成为毛主席的启蒙老师。这段时光,毛主席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敬仰,将其视为楷模。
   当时正值毛主席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关键时刻,然而,在胡适的支持和引导下,毛主席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赴法留学的机会。这个决定背后,是毛主席更加倾向于深入了解国内情况,研究国内问题的渴望。他曾表达过:“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这一决断影响着毛主席后来的革命道路。
   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毛主席不仅是胡适的学生,更是通过老师杨昌济的关系拜访过胡适,与他讨论各种社会问题。这显示出青年毛主席对胡适的敬重和对知识的渴望。胡适也在毛主席的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为其提供支持和建议。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始终如一。随着时局的变迁,特别是在国共内战后期,胡适与毛主席的政见开始出现分歧。1945年,胡适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大会,毛主席希望他能支持共产党的主张。然而,胡适依然怀抱着对国民党实现真正民主的期望,对共产党的政见保持谨慎态度。这使得毛主席感到失望,但他仍然珍视两人早期的友谊。
   胡适的去世也是两位领导者之间情感交往的一个节点。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猝死,结束了自己在思想界的辉煌生涯。尽管胡适对毛主席的诗词创作持有批评态度,但毛主席对其早年友谊仍怀有感激之情。在政见上的分歧并没有破坏两位领导者之间建立的深厚友情。

  
 毛主席与胡适这段历史交往,既是两位伟人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革命时期思想潮流的微妙反映。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是学术上的启蒙和互相支持,更是一段在历史风云中起伏的友情。这段交往见证了两位杰出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先生
1891.12.27—1962.02.24
胡适在台湾去世时,曾留下“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的话语。的确,在胡适的一生中,曾遭遇不少的骂名,从“走狗”,到“反革命”,甚至是“人民的敌人”。
在那个时代,胡适俨然成为了“公敌”,似乎人人都可以随意说上两句。而那个真实的胡适,那个提倡宽容、理性,坚持自由主义与健全个人主义的胡适,仿佛在谩骂中,被人们选择性的遗忘了。而胡适所坚持的思想,即使放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也不无道理。

经典语录
1.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
2.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调寄生查子》
3.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我的母亲》
4.简单说来,拜金主义只有三个信条:第一,要自己能挣饭吃。第二,不可抢别人的饭吃。第三,要能想出法子来,开出路来,叫别人有挣饭吃的机会。——《我们能做什么》

5.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人生有何意义》
6.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道德和规则》
7.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送你一匹马》

8.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9.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不朽》
10.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胡适文选》

11.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容忍与自由》
12.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胡适
1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