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通过“知行合一”断言:必成就一番大业


或许你不曾听说,毛主席在年幼时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花费了大量金钱送他去私塾读书。然而,毛主席却经常旷课,私自溜出去玩耍。但要知道,主席旷课并非因为对学习的厌恶,而是因为他已经自学了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不愿在重复学习上浪费时间。

毛主席的老师是一位老学究,曾参加科举考试,在周围小有名气。他发现毛主席逃课后感到愤怒,径直走出教室,找到毛主席正在玩耍的地方,将他抓了个正着。老师表示毛主席的行为不当,必须受到惩罚。毛主席解释说,逃课是因为他受到了王阳明的影响。
老学究不满意毛主席的解释,认为他在撒谎逃避责任,于是更加生气,打算回去给他一顿教训。毛主席坚持辩护,称自己是在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而不是在撒谎。老师听后大为震惊,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年幼却了解王阳明。
老学究觉得毛主席与众不同,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识气质。为了考察毛主席的才华,决定给他出一道题目。旁边有一口水井,老学究要求毛主席以水井为题作诗,如果写出好诗,就放过他,否则要受罚。毛主席接受挑战,围着水井思考后,写下了一首诗。虽然不押韵不对仗,但清新脱俗,意境深邃。老学究由此更加欣赏毛主席,认为他有成就一番大业的潜质,但也嘱咐他要坚持学习,不可因一时成就而骄傲自满,应始终保持谦逊与勤奋。

后来,毛主席的父亲打算让毛主席中途辍学返回家乡,安定下来,成家立业。但一位老学者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去劝说毛主席的父亲,告诉他必须支持毛主席继续求学,以免对他的前途造成不良影响。最终,毛主席的父亲听从了老学者的建议,同意让毛主席继续深造学业。因此,毛主席离开了故乡,前往大城市求学,并在那里结识了一群有志青年,从而踏上了革命之路。
从1922年到1949年,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毛主席都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利用任何空闲时间阅读书籍,不知疲倦地吸收各种理论知识。与他交谈过的人都对他的博学赞不绝口。即使在长征途中,条件极其艰苦,毛主席仍坚持在马背上阅读。他的行李里没有带铺盖、食物或财物,而是装满了书籍,因为对他来说,书籍是最珍贵的东西,绝对不能丢弃!
相比之下,蒋介石虽然早年曾在日本留学,但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本领,反而学会了许多不良习气。据陈赓将军回忆,1925年东征期间,蒋介石在作战间隙竟然还抽空收听上海股市的行情,这种追逐名利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真实面目!后来,他掌握了大权,却完全抛弃了学习,只是埋头写日记。到最后,蒋介石既没有培养出文采,也没有领悟到战略,唯一学到的就只有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他对付李宗仁等人虽然游刃有余,但与毛主席对抗,他完全不够格。最终,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余生黯然失意,最终在东南边缘度过余生。
在建国后,毛主席将菊香书屋当作自己的居所,每当工作劳累之时,就随手取书阅读以放松心情。直到1974年,毛主席患上了白内障,视力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再阅读书籍。然而,即使如此,他仍靠着让秘书口述报刊和书籍来坚持学习,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毅力。即便手术后医生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视力完全恢复再进行阅读,但毛主席在手术后第四天就拆掉了纱布,拿起一本古籍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令保健医生和护士都感到非常惊讶。

直到1976年,毛主席病情加重,他再也无力翻阅书籍学习,于是停止了学习活动。毛主席去世后,他收藏的书籍被全部封存,并交给档案管理机构妥善保存。后来,其中一部分有毛主席批注的书籍被捐赠给博物馆,作为红色教育素材向年轻人展示。
总的来说,毛主席在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晚年,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即使面对白内障等健康问题,他也没有放弃学习,而是通过让秘书口述书籍来坚持学习。这种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对知识的追求令人钦佩。毛主席去世后,他收藏的书籍被封存并保存起来,其中一部分还被捐赠给博物馆,作为红色教育素材向年轻人展示,彰显了他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教育的重视。来源:通观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