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能只靠认知,认知本身就个“陷阱”|思考


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今天是2022年9月1日,我一直认为到了九月,就真的步入秋天了,而今天也是开学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一日不懈怠。这篇文章是讲“认知”的,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在我的抛砖引玉中,能意识到我们不要为“认知”而焦虑,尽可能获得就好,最重要的应该是做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知”这个词火了起来,不少的知识博主、财经博主大行其道。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让群众立马就接受了认知的重要性,让他们单纯认为:你不成功,认知不足。你不赚钱,认知不足。你不开心,认知不足。如何提高认知?来买XX老师的课程。这只是商业行为,我们不予评价它的好坏,但是这种思维的强行灌输就有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认知”大部分人的解读就是认识和知道,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多数课程也是解决这个过程。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人们才会贪多,目的就是增加认识的机会,这只是停留在最肤浅的一层。而这一层是最容易被人大做文章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错,原罪在于让人的脑子里完全充斥了这个东西。
比如吃饭,桌子上摆一盒牙签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必备的。但是如果一张餐桌上满满摆满了几百盒牙签,那种场面非常奇怪。很多事情是非常愚蠢的,可是当局者迷,如果类比到一个其他例子就会清晰很多。
“认知”在我看来还有一个理解,那就是认识知道,再加上思考力。但是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矛盾点,如果思考力足够,认识并不需要太多,也就是专注力放在某个方面就好。举个例子,比如古诗古词,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同理心和共情心的人只需要这一句话就明白了。而没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即使读几百首类似的古诗和教诲也是无用。知道和想到,再到做到有很长的距离。

现在很多人都会说一些认知陷阱,比如对于一个事情知道的信息不足,或者信息差等等。其实都还在一个信息层面,但是认知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如果陷进去的话就会忽视很多其他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你用在哪里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普通人对于认知的理解很肤浅,又把所有精力全花在所谓的认知上面,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认知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过程或者结果,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理解,而深层次的人会加上自己主观的思维,这样就会好一些。但是本质上来说认知这个东西和女人化妆一样,有些女人每天都化妆,而且变换很多花样,基于化妆这一个事情能说出无数理论,这就是已经陷进去了。那么我想请问,对于一个人来说,化妆是不是只是一小部分?而一部分人理解的认知陷阱,其实还拘泥于认知这个事情里面,就好像化妆也有错误操作,但是这些错误还都停留在化妆这个层面。
大部分人最好不要把自己停留在所谓的提高认知上面,还有人说什么:“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那这句话其实可以替换成很多名词,“你永远赚不到你健康以外的钱,你永远赚不到你环境以外的钱,你永远赚不到你思维以外的钱,你永远赚不到你努力以外的钱,你永远赚不到你资源以外的钱等等等等。”所以,何必要突出认知的重要性呢?相反认知能被摆到这个高的一个位置,只是商业上容易卖课,甚至更容易贩卖焦虑。
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把注意力都放到了一个不是那么重要的点,就势必忽略其他重要方面,比如一个人太在意外表就很难做到内外兼修,毕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个北大的年轻教师被人拍到邋里邋遢,结果一查发现是个天才数学家,叫做韦东奕。能达到这样的成绩,光靠努力是不够的,首先有良好的基因,因为他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在学术领域都是优秀人才。其次他自己对这个事情非常热爱,有能深挖的决心和毅力。还有他肯定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一路上还有许多良师益友陪伴。至于说打扮外貌这些事情,如果他油头粉面,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

生活中,我那位亲戚总是有意无意说让我讲讲关于她父母的事情,由于离家早,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小时候的,那时候她还没有出生,不过她听得也津津有味。不知道是模仿还是发自内心,小孙孙吃完早饭后,也拉着我让我讲讲关于他父母的事情。这个是自己的儿子儿媳,所以能讲的确实也比较多。
我跟他说,你妈妈大学毕业后那个宿舍就不能住了,我和你另外一个爷爷(我朋友)开着车去她们学校拉行李,我儿子虽然住校但是因为家就是本地所以行李并不多,而且周末陆陆续续都拉回来了。我本以为女孩子在大学四年的行李都应该是各种衣服,包包等等。但是我发现比我想象的朴素多了,由于毕业季很多人都要搬家,我也去了她们宿舍去帮忙搬。
衣服没有多少,两个行李箱就装了四年的衣服。最多的就是手稿,其次才是书。我和儿子帮着收拾其他东西的时候,她则一直整理关于专业和学习的东西,手稿还都放在了一个小箱子里。在她心中,这些是最重要的。
我看着她写字台前贴着一张手写的纸,上面有十来句,大多数规划未来和励志的话。但是有一句让我至今难忘:每天花费在化妆打扮穿着上面,不允许超过三十分钟,清洁整洁舒适即可。

我当时指着这张纸问她:“带走吧,家里给你准备了书房,还贴书桌前。”她有点尴尬地笑了笑,虽然认识了很久也不认生了,但是这种励志的话也许她只想自己看,后来我还是给她贴到了家里属于她的书房里。
小孙孙问我:“这张纸我见过么?”我说,你应该没有见过,等回去后我带你去看看。
儿媳妇说的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时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可能就是她的选择和大部分同龄女孩的一种反差,她想明白了把时间用在内在还是外在。
亲戚听了后就说:“确实打扮浪费时间,我不懂文化,但是把时间都用在了干活上面。”表相可以是人的外表,也可以是事情的表层含义,人们往往过多纠结于此,其实大可不必。

“认知”这个词感觉就是给那些贩卖焦虑的对象准备的,你们去观察下那些勤勤恳恳工作劳动的人,他们是不是对这个词没什么感觉,埋头做事就好了。而且那些做生意的老板也不会信这玩意,他们更相信的是常识和人性的弱点。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谁不知道“?一句:“少吃多运动”谁不知道?认知上几乎没什么差别,但差距在于谁能做到。
我一直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个过剩的时代,物质过剩,信息爆炸,唯独不缺的就是高卡路里的食物和满天飞的认知。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有书籍可查,有网络可搜,有人可以问,难道还有什么认识和认知是你获取不到的么?如果真的有,那也是人家的商业秘密,行业秘密,家族秘密等等,这些也不是靠那些知识博主就能了解到的。
每个人干的事儿是不一样的,经济学家懂理论但是不懂实践,他们都是形而上的事情。否则为什么都挂靠在某个大学给人家讲课,到处侃侃而谈。那么会把握经济,直接去炒股或者开公司当老板不就得了么?他们去参加一次论坛出场费可不低呢?为什么大家还对他们那么尊敬,因为人家毕竟是学问人,影响力大,随便编点黑料也够企业受的。其实有些经济学家的话翻过去看,如果照着做基本都不会太好,这就别提了,可以去查查看。甚至他们还不如你们朴实无华的父母,爷爷奶奶说的接地气更实用。
这个世界就是有秘密的,但是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满天飞的认知显然不是稀缺资源。比如可口可乐,片仔癀和茅台的配方,这些属于人家的商业秘密,不是哪个知识博主能知道的。而大部分人更应该注重的是思考力和行动力,信息和杂念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专注。一个舞蹈演员,不需要烹饪多好,也不需要嘴皮子多利索,但是舞蹈要过硬,这就是专注力。但是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全放在不重要的地方,那么精力就会分散,便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去学校读书,你是个学生,注意力就应该在学习上面,结果他每天玩游戏肯定成绩不会理想。

以前,有一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但是后来在网上没有找到任何版本,唯一能查到的版本应该是很早之前我写的那一版。这是以前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的故事,我大概描述下。讲的是一个世外高人收了三个徒弟,这个老头偏爱老大和老二,对老三则是毫不关心。许多年下来,三个徒弟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老师父把最好的武功和秘籍都传授给了老大和老二,可以说是倾囊相授。结果到老三这里,就是洗衣做饭劈柴烧水这些苦役的杂活儿,老三只能靠偷学一点皮毛而已。
后来三个徒弟要学成下山了,临走前老师父把他们三个叫过来传授兵器和独门绝学。老大进屋子之后,师父给他传授了一套精密的棍法,而且是江湖中的绝技,老大学了棍法拿着师父授予的特职兵器高高兴兴走了。到了老二这里,师父传授给他一套名震江湖的刀法,最后还给了他一口宝刀,老二也高高兴兴离开了,独自闯江湖。
到了老三这里,师父已经忘记他了,准备回屋睡觉去了。结果老三跑上去问师父传授给他什么,师父突然想起来还有他呢,但是却没什么好教的了。一来不耐烦二来确实没什么可以传授的,余光扫到了门后的一个扫把,然后胡乱挥舞了几下,扔在了地上就说:“去吧”,最终,老三也高高兴兴离开山上,告别师父,闯荡江湖了。
这三个徒弟都各自发展,但是老大老二早已被红尘的滚滚吸引,师父传授的武功也没有精益求精。反而是老三,像个傻子一样天天拿个扫把在家里练习,就师父随手比划的那几招,每次比划完了还会模仿师父的口吻说:“去吧!”。后来他发现扫把太轻了就换成了铁质的,后来发现还轻,就逐步增加这个扫把兵器的重量。再后来脚步和手法都熟练到骨子里,而且最后的那一句:“去吧”喊得也如雷贯耳。

在一次武林大会的比武上,兄弟三人再聚首,结果老大和老二都被对手打落下擂台。这个时候老三上去了,老大和老二都准备看这个傻师弟的笑话。就看这个傻师弟拿出了一个百十来斤重的大扫把,这种奇怪的兵器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几招下来现场竟然无人能敌,尤其是最后的一句“去吧”声势浩大,几乎无人再敢向前。
后来老大和老二互相看了一眼,脑子不知道考虑什么,然后回到山上和师父抱怨,为什么有“去吧”这种厉害的武功不传给他们俩。师父听到后一脸茫然,已经忘了扫把的事情。
其实武功秘籍就和所谓的认知差不多,最重要的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你对它的痴迷,理解,信任,练习等等方面。即使是最基本的事情,只要勤加练习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以前说过大部分人真的不适合炒股,不论知道多少,也就是认知有多少,但是还有三个硬伤:思维、心态、执行力。很多人到处寻找所谓的“牛股”,但是炒股的本事更多的在于持股和应变的方法,因为没有持股的本事即使是好股票也会被卖飞的。
当一个事情太多的人关注的时候,一定是商业行为,即使是认知这种概念。其实它和元宇宙本质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一个是在资本圈一个是在知识圈。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更应该注意本质的东西,可以参与但是不要深陷里面。真正有经历和阅历的人未必能形成论文和报告等,但是他们有经验,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云那种企业家看不上所谓专家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即使有新鲜事,也不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那个样子。人性是自私的,资本是逐利的,社会是进步的,很多事情知道个规律就好。社会规则就像金字塔。底层多数人受制于规则,中间少数人利用规则,顶层个别人制定规则。无论是这些年无数的概念,还是所谓的XX投资派系,究其根本都是强行灌输的,还是那句话,主动找上门的未必是好事。
我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并非寻求认同,因为在我这个年纪很多方法都在自己身上印证过。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有效的,所以我不需要其他人的认同,至于适不适合?不同的人,那就因人而异的。比如我就是个卖摩托车的,有喜欢的和用得着的就来买好了,但是有人来我店里跟我说:“我不认同你的摩托车,你看都办法挡风遮雨,也没有翅膀可以飞上天。”那我一定会把他请出去,想挡风遮雨可以买汽车,想飞上天可以买飞机,来我这里干什么呢?
曾经在我最难的时候,也不是靠这些杠精帮我度过的,那我自己摸爬滚打过来凭什么需要他们的认同呢。路,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比如现在还有人抬杠我都懒得去理论。别的先不论,如果他每天能坚持读书,并且写出几千字文章坚持一年一天不落,再和我来理论。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重复,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只不过大部分人做不到罢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吃过的饭,学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花出去的钱是属于自己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所以,走过的路不同,当然想法不同,这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成龙那么阅历丰富的人,孩子也并不是很优秀甚至还劣迹斑斑,这就是很无奈的地方,因为成长和思想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需要悟性、思维、机缘和长期的浸染等等。
很多人私信说我最近是不是身体不好懈怠了?所以今天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也算是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吧。
“认知”这个话题可以扩展到很多方面,我也算是抛砖引玉,其实大部分人强调的东西未必那么重要。
有时候守着一个信念反而会更加专注,而且根本不必因为认知少而焦虑,我可以说大部分人知道的事情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能知行合一才算到了下一个境界。
晚安,各位读者。


学些书本上没有的投资知识
人情世故,生意之道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文收录于:《我对股票的一些看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