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发展房子和股票不同,未来一定还有机会


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我出生在四川,辗转江湖立足在北京,早年间漂泊异地,尝尽风餐露宿,雨打风霜。对于房子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房子是立足的根本,也是这几十年时代发展红利之一。可以说早年间错过了房子的人,也就错过了时代赋予的福利。
我很喜欢从无到有的过程,这里面充满了可能性,也能享受发展带来的溢价。很多人认为北京本地人会有很好的条件居住,不用考虑房子问题,据我所知其实也不全是。
我说两个朋友吧,都是早年间在北京认识的,一个是开出租的,现在也退休了,地地道道的四九城人。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人,就和父母一起凑合在胡同的老房子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过吧,基本就是这个情况。父母能给的是什么呢?这些孩子哪儿能照顾的过来,他们兄弟几个和邻居争宅基地也面红耳赤过。后来都还是靠自己买房子,然后成家立业离开父母。
还有一个朋友,老爹把一家人从老家带到北京了,属于比较早期迁到北京那一批人。也是兄妹好几个人,小时候刚搬过来就住在北京十里铺大桥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四面漏风的房子。这些都是我们认识之后聊起来的,后来他结婚后进了工厂,有了职工宿舍,两口子就在职工宿舍结婚了,孩子也在这里出生。

他胆子小,一直说自己生的是女儿,不需要买房子。我当时跟他说,买吧,趁早买。然后问他手里差多少钱。他说,这些年弟弟妹妹也照顾不少,现在手里就剩下几千块。沉默了一会后,我跟他说还是买吧。他买的第一套房子是1995年,当时跟我借了两万块,他真的是没钱了,那套房子一共也就四万八千块。
这两位朋友都是我很早就在北京结交的,我们意气相投也有缘分,年轻时候经常一起吃饭聚会,就像和梁小武他爸爸一样相识。而如今,他们也都是退休在家的人了,房子成为了他们的脊梁骨,信心来源。
其实这两位朋友如果一直等,那房子一直涨,最终也是买不起。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年房子涨起,但是工资也在涨,可结果是不成比例的,还是房价涨的快多了。90年代在北京一个月能买一平米也算正常事情,现在北京房价七八万,一个月工资一平米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了。
可以这么说,20多年的商品房发展,只要上车的人基本都是赚钱的。这个时间节点我觉得到2017年左右,房住不炒提出之后,这浩浩荡荡的房地产长牛也降温了。

无数人在这一轮房地产长牛中造富,至少是跟上了时代的节奏,而这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我是在认识老钟后,他给我分享的一些看法后,加深了投资房子的想法。在此之前我虽然有些房子,但是远没有系统进行一个投资的想法。但是那个年代即使不投资房子,投入到生意中,可能也未必亏钱,90年代用现在的认识去看真的是性价比最高。
但是这里面有个很深的逻辑需要去思考,为什么老百姓在房地产就可以做到资产的保值和升值,而在股市里大部分都成了被割的韭菜呢?这里面的门道结合实例,我能说很久,因为关于房子有太多可以分享的故事了。
在我看来房子和股票本质上就不是一个事情,大多数90年代买房子的人初衷都是自住,很少有人想到增值和投资。那个年代物质还没有这么发达,信息也没有这么发达,并没有人会担心通货膨胀和财务自由。
而进入股市的人则不然,他们的初衷不是使用股票,而是想用这个工具暴富,记住是暴富,这就是90年代最初一批韭菜的心态,也是这么多年股民在老百姓心中地位不高打下的基础。

差异化的对待,比别人多想一步多做一步,也许就拉开了差距。最开始我对房子的态度完全也就是一个立足点,后来为了工作和更安静的私人空间,也多买了几套。但是这都是在遇到老钟之前,自己的想法还停留在居住属性吧,对于投资这块不是太清晰。
后来他的言论和分享,让我知道北京这座城市诸如我和他这样的外乡人都涌入了,未来会越来越多,而土地是有限的。然后就有计划和目的的把一些闲钱去买房,这里可以注意一点,那个时候买房子我也没有贷款,我这人也吃过大亏算是保守,所以不太喜欢加杠杆。
买房子和炒股的初衷不同,所以注定了心态的迥异,既然是自住房几乎没有老百姓每天关注自己小区的房价,而股票大部人则会每天都关注波动。股票每日的波动恶化了散户的持有心态,其实他们也不一定有错,毕竟大部分人也只看每一天的得失,谁也不会关注未来。
这样一来持有股票就比较难了,因为价格波动关乎着得失心。房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具有居住属性,至少可以遮风挡雨,还可以传给下一辈,不会腐烂也不会变质。但是股票虽然具有金融属性,但是并不具备使用属性,老百姓对于它并没有那么足的信心。
但是我说一句,不是一直持有某个投资品种就一定能赚钱,这不是绝对的。房地产是时代需要的红利,没有一定的事情,赶上了也是有运气成分的。

还有就是交易难度,以前我买房子来说二手的比较少,期房和新楼盘比较多,即使这样也非常费心费力,房屋格局、楼盘位置等等都需要考虑。如果是二手房交易还要注意更多点,还有不同的房子和买主货比三家,这样一来交易一次房产难度平均都要一两个月。而股票投资则不然,以前去证券交易所,后来在家用电脑,现在手机就可以交易。这种便捷的交易方式注定了持有的时间不会太长,形成了和房地产交易风格的不同。
最后,有一点是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核心。保值增值最大的利器就是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儿,或者用他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儿。也就是贷款和借钱,对于房地产而言很多人跑赢了通货膨胀是因为加了几倍杠杆,这才是致富的最终秘诀。
我曾经感慨,因为重情义所以公司也做不大,因为厌恶杠杆所以和大的财富无缘,我一直本着踏踏实实用自己的钱做事情,有多大的碗吃多少饭。所以对我来说,即使不投资,做买卖赚的钱也是衣食无忧,其他方面都是锦上添花。但是很多人买房子都是要贷款的,这无疑几何式增长了自己的财富,押对了地方杠杆绝对是利器。而过去这二十多年的房地产,无疑就是对的地方,大部分人财富积累都是靠贷款买房。
而股票,有几个人敢加杠杆呢?不怕爆仓的可以试试看。只有少部分熟悉市场和性格符合的人才会在杠杆中玩的自如,大部分人最好不要借钱炒股。可见,一个用杠杆,一个不敢用或者最好不用,单从这一点来看,普通人投资股市的收益远低于房地产的原因就清晰了。

比如我那位朋友,手里只有几千块,姑且算一万块。其他都是借亲戚朋友和银行的钱,最终现在这个房子是500万市价的话,明面上是五万到五百万的一百倍,实则是一万本金到五百万的五百倍,这种例子在房地产早期进入那些人来说比比皆是,我自己也是经历过的,但是股市里赚了五百倍以上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其实这种持续长牛的趋势是不是会发生在其他行业,很多人都在猜,这一点我也有些看法可以以后写文章分享,有时候自己想写什么都要记在笔记本上,要不然真的会忘记而且还不容易想起来,这就是年纪大的通病,也是很无奈的。
但是如果再无这种长牛的市场,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小机会一定还有。我们在看自己的时候总以为我们是不一样的,以为我们自己是个奇迹,比如我们用了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这么想是不合适的。不过据我所知,英国、韩国甚至新加坡都有过几十倍高速增长的时期后来也趋于平缓了,也许在历史和世界范围,我们属于奇迹,但是奇迹不一定只有我们。所以,有时候一些机会不是想抓就存在的,都是时代赋予的。
但是再平缓的市场,也有高低位的差别,只要用心去找,无论是项目、投资、房子都可以发现机会,可能比全面的趋势难一些,但不必悲观,机会总是有的。
我已经退休了,数着手中的岁月过日子,可能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动力和冲劲儿,但是我确信的是,目前的趋势中机会还是有很多的,当然不仅仅是房子和股票,还有其他机会。也许没有之前增长猛烈,但是大概率还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机会。
只不过要记着:用心寻找、耐心等待、敢于出手。


学些书本上没有的投资知识
人情世故,生意之道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文收录于:《我对股票的一些看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