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我不喜欢特别割裂的做事,就比如投资,我愿意将它与生活联系起来。
万事万物是相通的,没有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晰,反而让自己的眼界更为局限。
因为,当你割裂的去看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很容易局限。
经济,军事,科技,等等,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就像数理化本就不分家。
所以,以前我在给员工开会的时候,很少揪着项目和计收问题说个不停,还是比较发散的,有时候就聊一些生活,效果比一本正经开会要好。
投资中,我也坚持这种看法,既然投资符合规律,那么它就和生活中的事物规律有相似之处。
比如风水轮流转,比如物极必反等等。
前两年我提及风水轮流转,很多读者都不以为然,他们甚至跟我说:“寿老,在我眼里除了白马,根本就没有其他股票。”
那时候流行白马股,但如果这个人一直到现在呢?他想不关注其他股票都难,白马股都多久没有登上热门股了?
当时如果跟散户说:“除了价值投资,还有炒作概念,还有周期,中字头央企,小盘股,没有业绩的科技股等等。”他们肯定不深以为然,认为这些公司和股市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样考虑在当时的情况下毫无问题,因为那时候就白马涨,人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容易忽略规律。
今天各大银行,保险,运营商,甚至几桶油都大涨,这种场面很少见,不少读者后台问我:“寿老,您说说这市场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也能涨?它们涨的理由是什么呢?能不能追进去?”
其实,本质就是风水轮流转,连蹭AI的一些没有业绩没有产品的公司都能翻倍,这些大型央企涨一涨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散户追进去的足够多,人家想获利了结,那么套人也是没商量的。
至于说理由,我已经不热衷去浪费时间想这些问题,如果一个投资者还热衷为股票的上涨和下跌找理由,那么他还在一个阶段里转圈,没有提升到另一个阶段。
股市涨其实就一个理由,就是买的人多了,跌就是一个理由,就是卖的人多了。
至于为什么买的多,为什么卖的多,这是市场的合力结果,或者说是主力有意而为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接下来怎么做?谁也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怎么能知道这些呢?
其实他们关起门来可能就是聊几句就差不多定了的事情,也没那么复杂,但是外人肯定是无从知晓。
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心存敬畏,然后不要浪费精力即可。
你只需要在性价比高的时候,买入心仪的公司,你甚至不用考虑什么理由,将来只要是守株待兔成功了,自然有一大群散户帮你去找理由。
我给小孙孙讲《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桥段深有感悟,我分享给各位读者,那就是小霸王孙策收服太史慈的故事。
孙策父亲去世之后,他委曲求全以玉玺抵押给了袁术,借兵几千,然后想以此开拓疆土。在征战时候遇到了勇猛的太史慈,孙策在用人之际便想收服他,经过和太史慈的大战,再加上周瑜等人出谋划策,最终活捉了太史慈。
最后太史慈也被孙策感动,认其为主公。不过太史慈说自己可以收拾残部,一同来降,这一下孙策稍有迟疑,而其他武将都拦在门前不让太史慈离开。
在那个时候,太史慈快马加鞭走了,可能就是放虎归山一去不回头。但是孙策选择了相信他,而太史慈也最终不负所望,带着士兵归降。
我觉得这和炒股是很像的,你们看,这就是将生活或者读书等和投资联系起来,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孙策阅人无数,为什么只对太史慈招降?一来是缘分,二来是太史慈符合孙策的胃口,三是太史慈确实有本事等等。
这像不像大家选股票,任何股票能选出来势必有一种缘分,否则几千家公司,类似的也数不胜数。
第二是,这个公司符合你的投资体系,第三是这个公司确实要有些亮点或者与众不同的优势。
这就是我们选股的能力,你也不可能哪一个都买入,就像孙策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大费周章去降伏。
那么,孙策对于太史慈的信任,就相当于持股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很多。
孙策讲究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了相信,那么就不动摇。
这也是大家持有股票的过程,你们是否能坚信太史慈归来呢?尤其是文臣武将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就像其他人都不看好你选的公司,你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支持?
很多人都卖飞了牛股,又追高买入别人涨了很多的股票,短期盈利是大概率,但是长期以往亏钱居多,因为赢可以无数次,输一次就很难受,因为在别人行情走了很久,你的赢利不会多,但是下跌的空间是很大的。
左侧交易底部潜伏,其实并不如意,就像孙策和太史慈,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投资股票也是一样,既然选择了,就要有信任,不要轻易否定和怀疑,当然前提是自己调研好。
很多人天性多疑,但又不够敏锐,最终比不了左右逢源的人,也比不了大智若愚的人,投资也是如此,追了不同的热点,回头一看没赚多少钱,还不如有的人傻傻地守着。
信念,不怀疑,是能够坚定最起码的素质,如果连这都没有,谈不上持股,因为任何波动都能让你产生质疑,从而轻易买卖。
这篇文章,如果不忙,可以多读两遍,应该有收获,当然,也因人而异。
晚安,各位读者。
学些书本上没有的投资知识
人情世故,生意之道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文收录于:《我对股票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