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关于投资,普遍的共识是投资预期,投资成长,最好的投资标的就是有成长的预期。
所谓成长,就是裂变,比如像早年间的华为,阿里一样,猜中了大的风口,占据了主要的资源,成为某些赛道的龙头。
但是,这种投资也极具风险,曾经的互联网大战,无数公司成为了泡沫,有谁能在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中选择对那么一两家呢?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投资,基本不看成长预期。因为所有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都极具风险性。
我先说说,什么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比如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树木的年轮增长,日夜交替春种秋收。
那么什么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呢?主要以听消息,蹭概念,解读各自利好为主。
比如投资一家公司,年收入在20万左右,有人跟你说将来会被XX大公司收购,收益就会达到每年2000万,一百倍成长。
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上面哪一种都能赚钱,靠稳定盈利的公司有人可能就吃个分红赚钱,靠消息的公司,也有人赶上了顺风车,最后翻了好几倍。
不过,哪一种风险更大呢?
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虽然波动大,但是地基不牢固,很可能预期破灭就血本无归。
我用房子来举例,大家就更清晰了,一种是现房,所见即所得,一种是期房,描绘着蓝图。
经常买房子的人应该知道,有些人买房子买的就是当下的位置和配套,以二手房居多。而有的人买的是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以新房居多。
但是,所见即所得的二手房,几乎没什么成长性,周边配套成熟,几十年内可能都不会变化,所以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性不足,但血本无归的风险几乎没有,毕竟现在已经看到了。
第二种期房,则有血本无归的风险,当初买入看中的点肯定很多。不过都是开发商销售对着一个沙盘在描绘,甚至外面地基都没有开始动工。这种房子有可能建完特别好,但是风险是烂尾,亦或者是承诺的兑现不了。
比如承诺你五年后这里有三甲医院,市重点学校,地铁站,大的商圈等等,结果几年以后虽然没有烂尾,但是上述设施一律没有,开发商早已拿着钱走了,这个预期落空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
所以,国外有些家族甚至去投资木材,就是看中了树木每年都在成长,给森林买好保险,属于稳定盈利。难道这些有钱的家族傻么?为什么不投资那些蹭热度的公司?因为他们知道本金安全有多重要,而且纸面上的财富,当本金足够大的时候,变现并不容易。
在国外也有人炒地,有的人会提前买入一些空地,然后放出各种消息,吸引别人接盘。如果消息是真的,那么这块地的价格会扶摇直上,但是怎么可能是真的。大部分人以溢价买入之后,放消息的人和卖地的公司就都跑了,最后这些人拿着可能几百年不会有变化的地一筹莫展。
最近,招行又出来新的年报,我记得去年我还分析过里面私人银行和金葵花用户的比例。
今年也大致差不多,公司金葵花及以上客户 414.34万户,资产余额 9.87万亿元,户均 238.13万;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 13.48万户,资产为 3.79万亿元,户均 2813.38万。
其中0.07%的人(私人银行客户),拥有31.27%的财富;2.25%的人(金葵花及私有银行客户),拥有81.44%的财富;剩下的97.75%用户,户均只有1.25万。
招商银行用户有1.84亿,这个样本范围已经足够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有的人可能会抬杠说,不是所有人都存在了招行,其实那些招行私人银行客户也未必只把钱存在了招行,他们可能也是别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
其实,重点是现在所有的主流声音都告诉大家要投资,要理财,要抵御通货膨胀,为什么存款数量还持续上升?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几千万以上的钱存在银行呢?
可能很多人说这些人比较傻,不懂得理财不知道通货膨胀,既然人家傻,还能户均2813万存款?
只能说,处境不同,思考的点不一样。
有些人是:人到万难须放胆,需要去博弈谋求高收益。
而有的人已经满载而归,他想的是如何保障车上的货安全。
后者的投资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安全,投资是否有成长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要功亏一篑血本无归。
所以他们更偏向于安全的银行存款,国债等投资方式。
也许,这些高净值的人群也投资股票,但是大概率他们的主要资产是在安全的地方,除非以投资为生的人,或者金融从业者。
人有不同的阶段和处境,所以要分清楚自己阶段性的现状,不理解别人的行为也许是角度不同,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路想明白,而不是照搬照抄。
如果一个人在积累阶段且本金不多就几万块,当然可以大干特干,反正损失了本金几个月也就赚回来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有几个亿,也不是投资行业的人,何必拿着全部的积蓄去股市里冒险呢?一个跌停五千万没了,这个可靠打工赚不回来了。
所以这类人会把大部分积蓄放在安全的地方,或者投入到生意,甚至是自己有资源的行业。
也许从几个亿里拿一点出来博弈下即可,这样才不会影响心态。
在投资之中,有一种理论叫做重复,其实这个逻辑适用于方方面面,相当于说的一万小时定律。
就是你做任何事情,先练习一万个小时以上,然后再去评断利害。
就行之前有个人后台跟我说:“寿哥,看你每天都写文章读书,我觉得我也行。”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能不能行应该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嘴巴。如果坚持阅读一万个小时,坚持写作一万个小时,做完之后有了结果才能说自己有没有做到。
不断重复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有些人投资也是这样,不看虚无缥缈的未来,就看当下的稳定,甚至就靠吃分红股市守个十几年的投资者也有,当然这类投资者基本不看K线,也都是仓位相对比较重。
他们也许等个三五年有个突然长高也会卖掉,相当于市场给的奖励,但是买入的初衷则不是蹭热度。
抛开资本投机,我们生活中重复的力量例子更多,比如读书,写字,运动,饮食等等。
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都有规律可循,而且贵在坚持。
晚安,各位读者。
关注下备用的小号,顺便也加个星标,以备不时之需。
学些书本上没有的投资知识
人情世故,生意之道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文收录于:《我对股票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