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不是“捂”全身,这两个部位“凉”点有益健康


俗话说“春捂秋冻”,面对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保暖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换季时,身体的两个部位稍微凉一些对健康反而有益处。

身体中这两个部位宜凉
1.头部
中医有一句话说“头为诸阳之会”,古语中也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相对于脚部而言,头部的温度较高,体表上的三分之一的热量通过头部散发出去。
同时,头部也是人体出汗较多的地方,因此头部容易感到热,不容易凉爽。然而,保持头部适当凉爽有利于身体散热,避免上火的情况发生。
2.心胸部
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身就有火的特质。如果心胸部被过热包裹,外热就会进一步加剧内火,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等问题。
因此,心胸部可以适当凉爽一些。例如,在保证卧室温暖的前提下,晚上睡觉时被子不需要盖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会有更好的睡眠效果。

春捂,最需要捂这几个部位
1.捂 背
背部是督脉和阳脉汇集的地方,是体内阳气的汇集之处。保持背部的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几率。如果背部受寒,会导致阳气不足,影响身体的升发功能。
2.捂 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部温度过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保暖腹部有助于保护胃、脾和肠道,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
3.捂 脚
在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因此,我们应该穿厚一些、保暖一些的裤子、袜子和鞋子,避免过早脱掉或频繁更换。
春捂要有“度”
保暖的温度
当昼夜温差较大(≥8℃)时,应该适当保暖,早晚增加衣物;当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当白天气温超过15℃且相对稳定时,可以脱掉棉衣,穿得稍微单薄一些。
保暖的程度
根据自身感觉保持温暖,但又不要出汗。春季是阳气外发的时候,如果体内的阳气积聚过多,就会转化为热邪外袭,引发鼻腔、牙龈、呼吸道和皮肤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头晕和眩晕等症状。因此,保持适度的温暖非常重要。
初春身体保养指南
初春的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对于体弱者、老年人和儿童来说,需要格外注意身体保养。除了穿衣,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 食
在饮食方面,宜多食用性味甘平的食物,减少酸涩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初春也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可以多食用菠菜、荠菜、胡萝卜等食物,有助于调节肝火。适量摄入辛辣食物,如葱、姜、蒜等,可以促进气血通畅,驱散阴寒。
此外,要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起 居
随着气温的回升,室内需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建议每天开窗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早上起床后,客厅和卧室各开窗1次,中午12点到1点再开窗1次,下午3点到4点再开窗1次。
3.运 动
许多人习惯晨练,但此时早晨气温低、湿度大,容易感冒。此外,太阳升起之前空气中的氧含量较低,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尤其危险。因此,建议在太阳升起后再进行户外运动。
转载自:医食参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