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晨晖军事
”
可阅全部文章
“美国”这两个字很难说出口吗?
日前,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范莱文在接受议会质询时明确表示,由于担忧阿斯麦向中国出口的光刻机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荷兰政府决定不向阿斯麦发放对华出口许可证。
范莱文进一步表示,考虑到这些设备在先进半导体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中国加强其军事技术自给自足的努力,对出口许可的审查要特别关注可能产生“最终不良用途”的风险。
然而,此决定并没有在荷兰议会中获得一致的支持。有议员质疑,为何荷兰政府在最初批准了对华出口许可证之后,又迅速撤回了授权。这背后是否存在美国的压力?面对这一尖锐的提问,范莱文并未给出直接的回应,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他国际事件中同样模糊的立场和解释。
将此次荷兰政府的决策与“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相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通之处。在“北溪”事件中,尽管众多迹象指向了美国,但相关国家最终未能提供明确的证据或结论。
同理,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荷兰此次改口是受美国直接影响,但外界广泛推测,美国对其盟友在技术出口管控方面施加了压力,特别是在与中国的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阿斯麦作为全球唯一能够生产极紫外线(EUV)光刻机的公司,其产品对于芯片生产尤其是高端芯片制造至关重要。EUV光刻技术是目前芯片制造中的先进技术之一,能够大幅提升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对于推动半导体技术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国对阿斯麦施压,限制其向中国销售顶级EUV光刻机,旨在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维持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这一政策的实施并非始于拜登政府,早在2019年,特朗普政府就已开始推动荷兰政府对阿斯麦进行出口管制,限制其对华销售顶级光刻机。然而,拜登政府上台后,对此政策的执行力度有所增强,表现出了在科技封锁方面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压制。
阿斯麦与美国、荷兰政府之间的博弈,反映了当前全球科技供应链的脆弱性和政治化趋势。一方面,美国通过政治手段介入商业决策,试图借助其盟友的技术优势对中国施加压力,实现其科技霸权目标;另一方面,荷兰作为一个小国,在中美科技战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在维护自身企业利益和国际关系平衡中做出艰难选择。
虽然美国集西方世界之力打压围堵,但中国半导体产业并没有进入绝路,反而在挑战中寻求自我突破和发展,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新能力。
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90纳米光刻机首次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90纳米技术水平并不代表全球最先进,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重要成果。
紧接着在2021年,中国的光刻机技术再次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28纳米光刻机首次亮相。这一技术水平虽然未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已能满足一些中低端芯片的生产需求,这对于中国广泛的电子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到了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SAQP技术在全球引起了关注,该技术有望实现7纳米乃至5纳米工艺的芯片生产,而且不需要依赖当前极为稀缺且昂贵的EUV光刻机。这一进展不仅显示了中国在半导体技术上的巨大潜力,也打破了国际上对高端光刻技术的垄断。
总的来说,虽然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裁在短期内对中国造成了一定影响,限制了高端技术和设备的获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压力反而成为了中国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催化剂。面对外界的围堵和挑战,中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逐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走向技术自立自强的道路。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下方【点赞】与【在看】,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