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照片:改朝换代之际,民众日常生活中的10个场景


清末民初,朝代更替,改天换地,老百姓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提升吗?社会面貌有大幅度的改善吗?以前我们都看过相关的文字记述,今天再给大家推送一组直观反映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照片,两相对比,你觉得能不能互相印证?
街头店铺门口的孩子。
剃头师傅是一位少年,正给客人刮脸。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社会凋敝,天灾人祸不断,各种税赋多如牛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忙于应对内忧外患,对民生的关注远远不够,导致其逐渐失去民心,不可挽回。
街头卖某种小吃的摊子。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社会上的确有很大的变化,比如男人的辫子都剪了、妇女的小脚不缠了。但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升,依然贫困,个别地方因为兵荒马乱,反而过得更差。
一家三口合影。
这张照片中,男子独坐,体现了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随着清朝的灭亡,封建社会下的“大家长制”有所松动,开始受到年轻一代的挑战,但这种新方式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形成普遍的社会风气。
正在操作纺车的妇女。
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社会上总体还算太平,虽然他不乏“帝王思想”,但好在他能震慑各地的军头。等他一死,全国很快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百姓的生活改善也就无从谈起了。
表演杂耍的少年。
这个孩子做的动作非常危险,一旦失去平衡,就将跌落在刀刃上,后果不堪设想。他之所以做这种危险系数很高的表演,说到底还是生活贫困所致。但凡家里能吃上饱饭,父母也不会让他出来卖艺。
募集款项的行脚僧。
他背上挂了一块布,上面写着他募款的缘由:重建位于九华山的寺庙的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像。
妇女用炭炉暖手暖脚。
有小炉子取暖,这生活条件算是不错了。
拉洋片,也叫西洋镜。
匣子里装着表现某个故事的图画,利用光学原理使之放大。有时候还有艺人配以说唱,解释图画的内容。可能大家对这种玩意儿并不陌生,去一些古镇景区,还有人做这个生意。
卖食物的流动商贩。
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就这种规模,即便生意好,也赚不了多少钱。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