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搜集了一组记录清朝灭亡之前(1906-1912年)北方社会面貌的老照片,包括人物肖像和生活画面,今天整理出来展示给大家,借此重现110年前的历史实景。110年的时间并不算十分漫长,前后相比,让人明白什么叫“沧桑巨变”!
1907年,清廷谕令各省的勇营、绿营、团练等旧军队逐步裁汰,将年轻体壮者编为巡防营。其职责是保卫地方,有军、警双重性质。巡防营的防区在各省内划分为若干路,设左、右、前、后、中5路(或东、南、西、北、中5路),每路设统领一人。
晚清军队战斗力低下,最主要的还不是武器装备落后,而是官兵素质太差,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军官不熟悉近代战争的战法,士兵不熟悉新式武器的操作,到战场上乱打一气,鲜有能记入历史的胜仗。
这几位汉子没有给人一种虎虎生威的气势,除了左一那位略显强壮,其他人都很瘦弱。现在大家普遍质疑传统武术能不能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不知照片这几位技艺如何?
此人衣着讲究,显然出身于八旗贵族阶层。她脚上穿的花盆底鞋,正是贵妇的标志之一,行走不疾不徐,凸显婀娜身段。不过这位贵妇略显男相,形象霸气,可能不太“婀娜”。
真是脑洞大开的运输方式,驴主人有点小智慧。如果给我一头毛驴和两口大缸,我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这种刑罚名为站笼,在枷号刑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又称“立枷”。大家请注意犯人脚下的砖头,每抽掉一块砖头,脖子进一步卡紧,他也就更加痛苦。如果地方官认为此人应当受死,他脚下的砖将被全部抽掉,最终窒息而死。
孩子一手叉腰、一手拿书籍,十分可爱。不难判断,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优越。
这种装置很像驮轿,虽然简陋但结构巧妙,成本低廉,适合行动不便的小脚妇女和老人乘坐。由此可见,尽管手头资源不充足,只要动脑筋,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张照片记录了典型的晚清北方农民形象,举止不太讲究,但是憨厚朴实。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山东农村见到的农民,形象也大致如此,只有发型和衣服款式不一样。
死者生前是一位候选同知,即听候选用的预备官员,没有实职。同知为知府的副职。等到去世也没有等来任命圣旨,这种情况在清朝后期非常普遍,大部分都是通过捐纳得来的虚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