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选取的老照片拍摄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记录了英国威海卫殖民当局行政负责人骆克哈特一行在济宁、曲阜的活动及所见。这些珍贵影像展示了晚清山东的社会风貌。来源:The National Archives。
我们知道,现在曲阜是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在清朝时期,曲阜与济宁没有隶属关系。济宁为直隶州,由山东布政使司直接管辖;曲阜县隶属于兖州府。
兖沂曹济道辖兖州、沂州、曹州3府及济宁直隶州,衙署驻济宁。根据照片拍摄时间,我们推断这位道台大人是山东洋务派干将张莲芬,他与外国人来往密切。同时,他还兼任运河道。
靠着大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济宁拥有了“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地理优势,济宁城成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商埠之一,一度出现“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不过,晚清时期漕粮运输改由海运,济宁的繁华不如以往了。
曲阜“三孔”名扬天下,相比之下,孟子及其父母的相关历史遗迹就没那么受人关注。孟子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南。
这份礼物是一块隶书匾额,“不亦乐乎”四字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落款来看,匾额由一位名叫冯尚忠的人书写。骆克哈特熟悉中国文化,非常推崇孔子学说。“不亦乐乎”理念本是孔府的输出,现在却又由外国人输送进来,也是一奇。
清朝与英国的历次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因此清朝官员对英国人带有畏惧心理。像骆克哈特这种人,常常与总督、巡抚平起平坐,府州县官员更是不敢怠慢,不仅出城迎接,还在其沿途提供安保服务。
虽然官员畏惧外国人,但是山东民间排外气氛依然浓厚,相关冲突从未停止。清兵护送骆克哈特,一方面是为他撑场面,另一方面确有现实的需要。如果骆克哈特在途中被民众攻击,很可能惹来麻烦,这是地方官不愿意看到的。
有护送兵丁、有车夫差役、有接送的官员、有贴身工作人员……骆克哈特一行的队伍浩浩荡荡,规模很大。
从威海出发,骆克哈特沿途与地方官都有交往,车上除了个人生活用品以外,还有大量要送出的礼品以及收到的礼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