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人物生活照,女子展示发髻,幼儿园孩子学英语


今天给大家展示一组清末人物老照片,拍摄地点在福建省,拍摄时间在1900-1910年之间。这些照片不是普通的肖像照,人物都处于某种具体的场景下,或是劳作或是休闲,非常生动,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两位女性展示发髻。
左边为帆船髻,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女性群体中非常流行。帆船髻发式干净利落一丝不乱,额前不留刘海,后脑梳成半弧形发髻,用夹子夹起来,就像升起的船帆。右边为燕尾+盘髻发式。
传教士创办的蒙养院(幼儿园)。
照片中,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正在教孩子们认识英文字母。这可能是最早一批学习英语的幼儿了,不知道他们长大后有没有用上这门外语?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上英语补习班也没啥奇怪的。
弹棉花。
古人弹棉花用大木弓,以牛筋为弦。师傅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棉花弹好,做成棉胎用来絮棉被、棉衣。弹棉花是一个老行当,现如今手工弹棉早为机械所代替,可能在个别农村地区还能见到。
神情严肃的石匠。
他一手拿铁锤,一手拿铁锥,正在雕琢一块大石头。那副眼镜使他严肃的表情看上去又有几分可爱。从远古时代把石头打磨成简单的工具,到后来把石头加工成千年流传的艺术品,离不开一代代石匠默默的贡献。
剃头摊子。
这位小师傅看上去不满18岁,已经靠手艺赚钱了。他正在为顾客梳洗辫子。那过腰的长发实在不好打理,只得请专业人士帮忙了。清末时期,从卫生角度出发,人们对大辫子的批评越来越多了。
展示女红的年轻女子。
她们之中,有人纺织、有人纳鞋、有人缝补、有人刺绣,都是当时社会要求女子必备的生活技能。女红手艺的高低,被视为评判女子贤惠程度的标准。
街头画师,现画现卖。
邮局职员。
光绪时代,清廷逐渐淘汰传统的驿递制度,建立新的邮政体系。1896年3月,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部分寄件收费标准是这样的:明信片每张应收洋银一分;封口信每件计重二钱五分、五钱、一两以下,分别收洋银二分、四分、八分。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农民。
蓑衣用稻草、蓑草、棕毛、棕叶等材料制成,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雨衣。这种雨具穿在身上不影响干活。你现在见过有人穿这种原生态的雨具吗?
沉醉于鸦片的男子。
他在烟榻上醉生梦死,两眼发直,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家庭,只能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