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年间,也就是小皇帝溥仪坐龙椅、其父载沣摄政的时期,清朝社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状态呢?今天咱们来看一组美国摄影师C.E.Lemunyon留下来的老照片,它们展示了京城社会生活实况。这些作品拍摄于宣统二年(1910年),已处于清朝灭亡的前夕。
北京城墙的角楼是巍峨的军事建筑,起到瞭望的作用,我们从照片中能感受到那种气势。不过,时至清朝末年,角楼的顶瓦完全脱落,残破不堪,而朝廷已拨不出银两加以维修了。
自从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就再也没有修复过。尽管这里一片废墟,但仍然是皇家禁地,一般大臣和百姓均不得入内。1896年,李鸿章突发好奇心,到圆明园游览了一下,结果被同僚揭发,光绪帝痛斥其“擅入圆明园,殊与体制不合”,遭到罚俸一年的处罚。奇怪的是,废墟附近种了庄稼,不知是何人所为?
北京护城河不仅起到防御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漕运通道。铁路修通之后,漕运逐渐停止,朝廷对护城河的管理和疏浚也就放松了。20世纪初,瑞典人喜仁龙这样描写他眼中的护城河:“常常可以看到作为渡船的方形平底船,上面用四根竹竿支起阳篷,沿浑浊的运河被人们用竹篙撑动……”
这位老汉似乎饱经风霜,吃够了生活的苦。他推着的独轮车,可能是他谋生的家当。
清末时期,护城河的河水已经变脏,泥沙多,已不宜洗涤衣物。好在这里是一处小型水坝,可以过滤掉流水中的泥沙。
以前生活条件差,爸妈忙于生计,一般都没空管断奶的孩子。同时,孩子也没多少机会接受教育,只好三五个人凑在一起玩耍,到处撒欢,等有了点力气就去帮爸妈做工或种地。
以家庭为单位走江湖卖艺,是以前常见的现象。他们所穿的行头比较粗劣,场地也比较简陋,处于演艺圈的最底层,跟戏班子没法比。其收入并非来自卖票,而是来自看客给的赏钱。
妈妈头戴大拉翅,表明了她的旗人身份。她怀里的孩子正在哭泣,是不是想要玩具、想要零食没有得逞?这个抓拍场景非常生活化。
照片左二那位旗人妇女,叼着烟选商品,看上去特别有派头。此景是老北京充满烟火味道的一个画面。虽然城内聚集着各种权贵人物,但普通百姓才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小摊上买卖物品、讨价还价才是生活的日常。
这种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摊,往往能做出最地道的风味小吃。大家说说看,你吃过哪些北京小吃?跟想象中的味道一样吗?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