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闹剧中病死,黎元洪和段祺瑞联袂执掌北洋大权。这一年,北京的社会面貌如何呢?咱们来看一组选自荷兰“记忆”网站的老照片。整体上来说,清朝灭亡之后社会进步并不明显。
角楼位于城墙四隅,相当于两个箭楼呈曲尺状对立,体现了京城的大气和威严。1900年,东南角楼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击中而严重损毁,此后曾有修补。它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
看这位妇女所戴的大拉翅和她穿的衣服,我们不难判断她是旗人。清朝灭亡后,旗人按月领取的饷银断绝,他们的生活大不如前,陷入贫困的境地,靠卖祖产过活,甚至有沦落为乞丐的。
这里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可能是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外廷举办活动。
这位妇女头上所戴的抹额流传已久,是汉族女性的特色头饰之一。
定武军始于清末,由袁世凯统率。民国初年,袁世凯批准长江巡阅使张勋所属的武卫前军更名改编为定武军,驻扎徐州。这个转运总局,相当于定武军的驻京办,实际上是张勋的私宅。1917年“丁巳复辟”期间这里被炸毁。
八旗军队突破长城防线入关,定鼎中原,搞满蒙一家亲,从此朝廷的北方边患消除,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降低,清朝260多年从未对其进行整修,残破倾颓痕迹明显。进入民国,局势动荡,各方面掌权势力均没心思维修长城。
清朝灭亡后,小皇帝溥仪仍然待在紫禁城里。事实上,他已经被限制了活动范围,只能在乾清门以北的内廷部分居住,经由神武门进出紫禁城。乾清门以南的外廷由民国政府管理。
清朝灭亡后,祭孔典礼一度中断。1914年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每年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一律举行祭孔典礼。但是,民众对此很不以为然。北洋时代结束后,作为国家典礼的祭孔已经不复存在。
外国军队在北京大摇大摆、耀武扬威,还是腐败无能的清廷造成的。1901年《辛丑条约》确认了列强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特权。辛亥革命后,列强不仅没有撤兵,反而一度以“时局不稳”为由增兵。二战后才真正取消这个特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