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260多年的历史上,广州长期是唯一对外贸易的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有其他沿海和内陆城市开埠,导致广州的地位有所下降。我们今天通过一组拍摄于1900年的老照片,来认识晚清时期的广州是什么样的面貌。
很想知道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进入民国后,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活到新中国成立了吗?
清朝末年,原来经由广州的茶叶、丝绸、瓷器贸易很多转移到了其他城市,相比于上海的崛起,其经济优势有所削弱。不过,她有自身的地利,老底子还在,民间的商业往来依然充满活力。
传统婚礼上都有拜天地的仪式,有些地方还有祭拜祖先的习俗,新人面向祖先牌位磕头。看照片里的阵势,这是一个大户人家,专门请了道士主持祭祖程序。如此一来,仪式严肃而繁琐,包括上香、读祝文、献胙、献帛、献酒、焚祝文、叩拜等等环节。
我们从古装电视剧里得到一个印象,古人经常坐轿出门。其实,步行、骑驴(骡子)才是常态,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轿子,毕竟养两个轿夫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普通人家遇到什么事必须用轿子,可以去店铺租用。
有经济实力的人吃早茶,做苦力的能吃饱就不错了。这些人挤在一个角落吃饭,动作夸张,照片疑似摆拍。
这类灾害现场能被记录下来,实属难得。当时救援体系不完善、救援设备落后,一旦发生火灾,破坏就比较严重。
那时候大量普通百姓的经济基础薄弱,一场天灾或人祸就能让他们陷入无家可归、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最终不得不沦为流民、乞丐。
清朝那种社会环境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实地发生着。少数极端贫困的人生了重病之后,既没有钱求医问药,也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甚至找不到栖身之处,只好到乱坟岗等死。
照片不远处是镇海楼,有了这个地标,我们不难判断此处正是越秀山。城墙和城楼始建于明朝,至今仍存。历经100多年的时光,大家对比一下,景观有多大的变化?
街道两边的屋顶之间架起了简易的木桥,原注称是夜间供巡逻的警察用的(Bridges by which the night police of the roofs cross the streets)。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caoxi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