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颐和园一片荒凉,崇文门气势恢宏


这是一组拍摄于1868-1872年(同治年间)、记录老北京面貌的照片,来自爱德华·鲍拉的收藏(Edward Bowra Collection),可能是传教士医生德贞(John Dudgeon)拍摄的作品。
蒙古人的营地和骆驼。
这是从蒙古远道而来运输货物的商贩,一般从蒙古运来皮毛、盐巴等土特产,再从北京运走瓷器、茶叶等商品。
什刹海风光。
历史上什刹海一带寺庙林立,素有"九庵一庙"之说。这里是老北京风景最秀美的地方,夏日泛舟、冬季溜冰,乐趣无限。纳兰性德曾描述道:“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他还说这里有江南水乡之美,“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照片远处的建筑分别是鼓楼、钟楼。
颐和园风光。
清朝灭亡之前留下的颐和园风光照并不少,但是这一张非常独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视野宽广,把昆明湖、万寿山、十七孔桥、廓如亭等等都拍摄入镜;二是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英法联军破坏之后的颐和园景观(当时名为清漪园),所以看上去十分荒凉,佛香阁已被烧毁。1888年,清廷重建颐和园并改现名。
远观崇文门瓮城,很有气势。
老北京的每一座城门,均由城墙、城楼、箭楼等设施组成,构成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即瓮城。崇文门在内城九门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税关,进入内城的货物都要经此纳税,很多商贩望而生畏。
站在崇文门城楼向北拍摄内城。
从这个俯瞰的视野望去,我们看到了完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都风貌。
安定门瓮城内景观。
由于曝光时间太长的原因,照片中人物都拍虚了,商贩的摊位和建筑清晰可见。高大的建筑是箭楼,下面低矮的房屋是真武庙。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凯旋之门,内城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只有北垣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瓮城内建真武庙。
东直门附近的城墙和护城河。
这一段城墙位于内城东垣北侧,目光所及皆为外城景观,显得有点荒凉。防御敌人的护城河变成了小水沟,已无实际作用,马车都能涉水而过。在此给大家出一道题,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有突出的部分,叫“马面”,你知道它的功能吗?
闻美斋的店面。
闻美斋主营鼻烟壶,兼卖钟表,店名前冠以“东”字,可能是大街西边也有店面。这家店面的门脸儿四柱三间,装饰非常考究,富有传统风味。
冬季的北海,湖面结冰。
北海位于紫禁城西北方向,属于清朝皇家园林,充满江南水乡特色。拍照时正值冬天,缺了点生机。
东交民巷英国公使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以每年一千两白银的价格租下镇国公奕梁的府邸作使馆,奕梁一家被迫迁到北新桥王大人胡同。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caoxian-Zhang。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