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皇帝敕建牌坊表彰3名节烈妇女,道士穿百衲衣卖药卖符咒


1893年,美国人威尔逊·爱德华·曼利(Wilson Edward Manly)来到中国,随后长期在四川(含重庆)工作。在此期间,他自己拍摄并收集了朋友拍摄的四川多个府县的照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展示了晚清时期“天府之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我们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妇女儿童合影。
1899年或1900年阳历新年到来之际,重庆的这几位妇女带着孩子们来到曼利夫人的家里拜年。那个年代,中国百姓对阳历年毫无感情,她们选在这个时间点拜年,完全是为了照顾曼利夫人的习惯。

学校师生。
这是曼利在资州所办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该校比私塾的规模略微大一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上课。曼利说,照片中有几个女孩,你能找出来吗?

卖药、卖符咒的道士。
这位道士身穿百衲衣(拾取别人丢弃的破布缝制而成),表示自己在苦修,道行高深,从而彰显装在葫芦里的药丸能药到病除、随身携带的符咒能驱邪保平安,吸引人们购买。

脱掉上衣的鞋匠。
这位鞋匠正在制作(或修理)鞋子,旁边摆放着鞋底、皮革、牛筋绳等物料,奇怪的是他本人并没有鞋穿,莫非这就是古人所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陶瓷作坊。
三名工匠正在工作台上制作陶瓷坯体,这一工序完成后就将坯体放到他们头上的木架上风干。坯体的干燥是陶瓷生产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序,产品质量缺陷有很大部分是因干燥不当而引起的。喜欢陶艺的朋友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重庆的雕刻工匠。
照片左侧的工匠正在对一件石雕人物做最后的润色,几件成品摆在柜台上待售。你能认出他们雕刻的作品是什么人物吗?

横跨石板路的贞节牌坊。
这座石牌坊由皇帝下旨建造,精雕细刻,非常气派,用于表彰“一门三节”。何谓“一门三节”?就是这个大家庭里,有三位女性在丈夫去世后守寡,没有改嫁,继续承担着孝敬公婆、养育子女的责任。朝廷希望通过隆重表彰的方式号召天下女性守身如玉、不侍二夫,但对当事女人而言,这其中饱含着沉重的辛劳和委屈。

卖鸭苗。
两个男子在路边摆摊出售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知道这些鸭苗是不是人工孵化的?

葬礼用的纸扎冥器与扎纸匠人。
纸扎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主要制作用于祭祀及葬礼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纸制品。大江南北,每遇丧事,都会焚烧纸制品为逝者陪葬。现在随着社会进步,烧纸扎冥器的少了,用花圈的多了。

高山上的居民。
这一家人所住的地方,勉强称之为“家”。所谓房屋,就是几间简陋的草棚而已,四面透风,下了大雨也遮不住雨。他们可能是失去了原有的家园,迫不得已到山上栖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