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细节又很难被文字描述,而摄影术则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些拍摄于1908年的老照片,记录了100多年前各类人物的容貌、衣饰和一些生活场景,诸多细节历历在目,值得我们珍视。
卖冥钱的摊位。
冥钱是用金色或银色的纸糊制成的元宝形状,在祭祀祖先或鬼神时焚烧,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小说《儿女英雄传》第38回写道:“只见这殿里打金钱眼的,又有舍了一吊香钱,抱个纸元宝去,说是借财气的。”可见,烧纸元宝,也是为了给自己求财。
用于捕鱼的搬罾。
搬罾捕鱼就是将渔网的四个角吊起来,敷设到水中,等鱼虾游过渔网的上方迅速提起网具,渔获就在网中了。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当前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江南、西南等水域丰沛的地区,还可看到。
山海关城墙。
山海关城墙始建于明朝,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之后,因没有什么维修措施,到晚清时期已残破不堪,到处可见坍塌的痕迹。另外墙体上张贴着各类广告海报,透露着一点新时代的气息。
南京街景。
照片前景中的少年提着一只水壶,可能是店铺里的小伙计,遗憾的是他的面孔拍虚了;他的身后排列着很多摊位,尤以卖甘蔗的最多。
华盖与绣龙幡。
这些物品是光绪皇帝赏赐给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驻华代表恒宁生(Jakob Henningsen)的,以表彰他在中国电报线路建设中作出的贡献。恒宁生固然帮助中国建设了电报线路,同时也借用线路和收发报专利等特权,经营收发报业务谋取了暴利。
大婚之际女方将嫁妆抬到夫家。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服首饰以及女红用品等物件在迎亲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大小妆奁都由挑夫送往夫家,日常所需无所不包。江南有些富裕大家庭嫁女,发嫁妆的队伍蜿蜒数里,浩浩荡荡,炫耀家资富饶,故称“十里红妆”。
水城福州的景观。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河网密布,明朝初年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形成水系相连、水绕城转的城市布局。清朝诗人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垂柳人家、轻帆溪流、夕阳酒楼,真是迷人的水乡情韵!
葬礼。
棺材上罩着布帏,饰有精美图案,且杠夫身上都缀着补子,说明死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也不会太高。
戴枷示众的囚徒。
三个人分别戴着枷板,还被铁链捆在一起,很可能是卷入了同一桩案件。当摄影师准备拍照的时候,他们纷纷转过头去,不敢直面镜头,显然感到不好意思。“戴枷示众”这种刑罚不止是对身体的限制,更有对人格的羞辱,官府就是想通过激发囚徒的耻感,从而避免他再次犯法。
妇女在磨面(或磨米浆)。
这一户农民家庭在荒野上搭建茅草房,连个院墙也没有,简陋至极,其生活当在贫困线上挣扎。
地方官出行的仪仗。
帝制时代特别注重等级秩序,皇帝、臣子、平民、贱民在穿衣、出行、住宅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平民即便发了大财,家里也不能建筑五间三启门或广亮大门。在出行方面,君臣与平民的区别,就是有一套卤簿仪仗。当然,皇帝与不同等级的大臣之间,卤簿仪仗的规模也不相同。
地方官出行的仪仗队列。
官员出行前呼后拥,就是突显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与民众划清阶级界线。按说晚清时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统治者对此毫无察觉,依然保持凌驾于民众的姿态,必然走上灭亡的深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