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1861年开埠,建立租界,对外交流日益活跃,走上了近代化进程。本文选取10张老照片,展现清朝灭亡之前汉口的社会风貌。
站在高处俯拍汉口。
照片拍摄了一个衙门的院落,树立两根旗杆的地方即是大门。远处能看到租界的建筑。
汉口发生严重火灾。
这张照片记录了1898年汉口一场特大火灾事故。当年10月1日,汉口有人因赌博发生争执,进而互殴,击倒火油灯引发火灾。大火烧毁房屋一万六千余户,过火面积纵横十余里,死亡数千人。火灾之后,一度造成民生艰困,汉口“百物骤贵,即水一担亦涨十余文”,“灾民烂额焦头,风餐露宿,见者无不恻然”。
在路边摆摊的鞋匠。
这位鞋匠正在认真地补鞋,可能是阳光太强烈,他找来一沓纸(也可能是一块皮革)放在脑门上,用大辫子缠住,从而遮挡阳光,起到了遮阳帽的作用。真是效果好、成本低的好方法,为他的生活智慧点赞。
炮兵在汉口博学书院吃饭。
博学书院位于郊区,清军到此进行野战训练,征用校址吃饭。该校招生对象为12-19岁之间的青少年,以培养初等与中等学校之教员为宗旨。
1911年,人们扒火车逃离汉口。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武汉三镇陷入革命军与清军的战争之中。这引起居民的恐慌,很多人选择逃往他乡躲避战火。照片记录了一辆即将开出汉口的火车的情形,旅客已经坐不到车厢里,只好站着或坐在车厢外面。等火车开动以后,这样是很危险的,但他们显然顾不得了,离开汉口最安全。
汉口仁济医院。
1866年,英国人杨格非(Griffith John)在汉口后花楼街创办了一家医院,定名为仁济医院,取“仁爱济世”之义。它是汉口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初创时有病床15张,到1911年增加至60张,形成一定的规模。
仁济医院的手术室。
照片中,一位外国医生与多位中国助手正在做外科手术,部分医疗器械、设备和架子上药物清晰可见。这些留着大辫子的助手,扮演着护士的角色。
仁济医院男病房。
早期西医医院就是这样比较简陋的状态,病房里有十几张床位,病人也没穿病号服。中间站着的男子戴着臂章,可能是医护人员。晚清时期,人们对西医的接受较为迅速,由于这些医院常常推出免费或低价的优惠,很容易得到底层百姓的认可。
仁济医院的师生。
仁济医院不光为病患治疗,还致力于培养西医人才,医教一体,为西医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汉口宗关水厂水塔,尚未完工。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9年5月,4个月后宗关水厂竣工,正式供水,汉口百姓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是个新鲜事物,人们称之为“机器水”。最初水厂日供水量约2.3万吨,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接水管入户,大多数居民在售水桩买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