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封疆大吏戴眼镜瘦弱不堪,夫妻生育3男1女拍“全家福”


美国摄影师弥尔顿·米勒(Milton Miller)1861年来华,主要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活动。他的摄影作品大多完成于1861年到1864年之间,以人物肖像为主,拍摄技巧比较成熟。今天,我们为大家刊发一组米勒的作品,了解背后的历史知识。
端庄的女子。
米勒1861年抵达广州时,英法联军正在这里进行殖民统治,中外矛盾比较突出。当年10月,米勒雇佣了14名苦力为他搬运货物,双方因工钱问题发生争执,米勒拔出手枪,打伤了一名苦力。最终,米勒被处罚75美元,其中50美元赔付受伤苦力。
广州街头的劳动妇女。
米勒在广州经营一家照相馆有3年多的时间,不太清楚他具体获利多少。不过,他在回到家乡后,即开始涉足地产业,我们推断他获利甚丰。
两广总督劳崇光。
劳崇光1859年5月21日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同年10月实授,直至1862年10月调任云贵总督。他在任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处理与英法等国的关系,他到任时广州正被英法联军占领,令朝廷头疼;二是派兵镇压两广、湖南、江西的太平军。
穿蟒袍戴眼镜的瘦弱官员。
清朝宗室王公、文武大臣均可穿蟒袍。因爵位和品级的不同,蟒袍的颜色和蟒的数量上有明显差异。蟒与龙在外形上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蟒袍属于吉服,要到一些重要的节庆吉日才拿出来穿。这位官员在拍照时穿蟒袍,可见他郑重其事的心态。
穿蟒袍的官员与友人合影。
站在C位的官员与上图是同一人。这张照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此前曾流行网络,合影中人物被指为傅恒、乾隆、弘昼。此说法当然是穿凿附会,乾隆时期哪有摄影术啊?媒体对此专门发过辟谣文章。
穿补服的官员夫妻。
这位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纹样是孔雀,说明他是三品文官。省城内三品文官职位不多,可以确定为按察使或盐运使,均属于封疆大吏的行列。其妻子也穿了补服,显然已受过朝廷的诰封,她所用的补子纹样与丈夫相同。
官员一家的“全家福”。
照片中的夫妻,就是上图中出现的人物。夫妻二人生育三男一女,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不过,母女都裹了“三寸金莲”,她们的人生多了几分痛苦。
穿补服的官员夫妻。
这位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纹样也是孔雀,同样是三品文官。他与前文所述同僚,很可能一人为按察使、一人为盐运使。
一家四口合影。
这张照片里的夫妻,就是上图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换上便装,与儿子们合影。

穿朝服的官员。
从米勒的这一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拍摄的对象以上层人士为主,尤以官员及其家眷最为常见。当时摄影术传入中国不久,它既是一种奢侈品,也是难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新事物。因此,比较有见识而又富有的上层人士,最容易成为米勒的拍摄对象。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