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照片并不少见,但下面这张风云人物的合影,就显得凤毛麟角了。
这张名为“光绪甲辰五月江宁公宴图”的照片,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一(据《张謇日记》记载,题字所说“五月”有误)拍摄于南京江安粮道署。
1904年张之洞等人合影。
左侧的题字中有言:“此摄景中之十人,俱逊清末叶有关我中夏兴废之人物,而世人徒知若辈之姓、名、字,而于若辈之身躯仪容则未之睹,故虽近世之人氏,犹纸上之古人也。”
题字者“伯伦”认为,这些人一度关乎国家兴衰,不应该被冷落。
拍照时,张之洞身任湖广总督,魏光焘身任两江总督,盛宣怀身任工部左侍郎,黄建莞身任江宁布政使,魏允恭身任江南制造局总办,徐树钧身任江南盐巡道,胡埏身任江安粮储道。缪荃孙、张謇、蒯光典都是首屈一指的名流,也是张之洞的重要幕僚。
1903年8月两江总督魏光焘(持扇者)招待外宾。
仅看名衔,不难发现,这些人撑起了清末的半壁江山,个个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我们粗略认识一下坐在前排的五位。
坐在左一的两江总督魏光焘,就是这次宴会的主人。出身于曾国藩麾下,曾随左宗棠出征西北;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率湘军11营与日军血战,几乎全军覆没。他精于理财,勤于治事,不断获得慈禧太后拔擢,1903年担任两江总督。在此之前,两江总督一职由张之洞署理。
魏光焘还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在两江总督任上参与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即南京大学的前身。
缪荃孙晚年照片。
左二缪荃孙是一位大学问家,庚子事变之后受张之洞之召赴武汉讨论时局,助其推行洋务、改革教育。他主持创办了江南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张謇。
右一是状元张謇,著名的红顶商人,虽无官职,但有三品官衔。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纱厂、发电厂、码头等20多家企业;他创办或参与创办370多所学校,这其中包括现今的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等;他在政治上一度赞成立宪,后又转向共和。
缪荃孙和张謇两位能与总督大人平起平坐,可见他们极受尊重,地位很高。
张之洞。
左三张之洞,清末名臣,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大家对张之洞应该比较熟悉,中学课本介绍过他的事迹。
他早年是清流派,到地方为官后转变为务实的洋务派。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模仿西方开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近代企业。他的洋务事业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其遗泽流传至今。
盛宣怀。
右二是从京城赶来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李鸿章的好学生,洋务派干将。他修铁路、开矿藏、设银行、办学校、架电线……凡是近代文明的东西,他都极力推动在中国仿行。
在参加这次宴会之前2个月,盛宣怀在上海与中外人士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后来这个支会发展成了中国红十字会。
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督署在武汉,这次出差远道来到南京,并与多位大佬会面,所为何事呢?他们确实有一件大事商议,那就是江南制造局移建新厂事宜。
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位于华洋杂处的上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隐秘性和安全性面临威胁,洋人太容易打探虚实。李鸿章生前就有将之迁移到内地的想法。
庚子事变之后,朝廷感到江南制造局确有内迁的必要,饬令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筹划此事。1903年初,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移厂不如设分厂”的建议,即江南制造局现有产业非常庞大,要迁移并非易事,不如整顿旧厂,在内地另设分厂。
1903年张之洞与魏光焘交接两江总督关防印信时合影。
不久张之洞回湖广总督本任,魏光焘接任两江总督。接着,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谕令张、魏二人会同办理,提出详细计划。
张、魏联名方案思路如前,内容上更加具体,即在江西萍乡以650万两白银建新厂,新厂机器设备不从老厂搬迁,而是悉数购置;总办驻扎上海,会办驻扎萍乡。
此后,二人多次奉命筹划,不断完善方案。这次公宴,就是1904年再度商议迁厂建厂事宜时,魏光焘坐东招待各位来宾。
为了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张之洞可谓不辞劳苦,坐船行程一两千里来到南京,与魏光焘等人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遗憾的是,因为时局动荡、朝廷经费短缺,江南制造局迁移计划未能实施,枉费了照片中诸公的苦心。此其一。
张謇晚年照片。
其二,这些大佬秘密讨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立宪。在此期间,张謇最为活跃,他分别同各位主、宾谈论这一话题,结果令他喜忧参半。他发现,大家对立宪均有见解,但都不愿意开展行动,张之洞特别有代表性,“其论亦明,其气殊怯”。
张謇还为魏光焘和张之洞代拟了奏稿,请求他们上奏清廷,“仿照日本明治变法立宪,先行宣布天下,定为大清宪法帝国”。
当然,两位总督担心有政治风险,不想做出头鸟,对奏请立宪一事没有明确表态。
这时候民间立宪呼声很高,不过地方大员公开谈论立宪仍然敏感。所以,四月初八张謇回到上海,看到报纸刊登了南京商议立宪的消息,大会光火,在日记中写道:“不知伊谁漏言,报即滥载,徒使政府疑沮,无益于事。”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