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00多年前长江边一座小城的日常生活,有人痴迷采耳


1917年,美国业余摄影师西德尼·甘博沿长江跑到了湖北宜昌,拍摄了这座江边小城的人文风光,展现了100多年前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跟随他的镜头一起去看看。
宜昌街头鞋匠。
宜昌位于湖北西南部,是长江三峡起始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名为寓意美好的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码头上的粮食交易。
因处于长江上游和中游分界处,宜昌是水运的重要集散地。清朝初年开始,这座城市与粮食贸易互相成就,洞庭湖的湘米上运,天府之国的川米下运,均在宜昌码头汇聚,江滩上人山人海,街头的粮店鳞次栉比。
宜昌一座码头。
宜昌凭借航运优势,充当着川鄂之间“过载码头”的重要角色,商品经济因此而发展,柴米鱼肉、山货药材、布匹百货、钱庄税号等等,遍布城内大街小巷。据《宜昌府志》记载,城内各路商人熙熙攘攘,形成“川帮、建帮、徽帮、江西帮以及黄州、武昌各帮”。
码头上的男孩。
1852年开始,太平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大片地区,导致淮盐难以运抵湖南、湖北。清廷于是调运川盐进入湖广,“借销川盐,无论商运私贩,概准行销”,年销量达一亿二千万斤以上。川盐东运,使宜昌贸易空前繁荣。
剃头、采耳。
1876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迅速兴起,洋货入川、土货出川,使其航运业和转运贸易发展到一次高峰,也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少年做了船工。
宜昌各个码头都呈现“连樯接舶,衔尾不绝”的景观,忙碌的船工、船民常年在万人以上。
卖菜。
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第三天,宜昌革命军、商会和当地百姓就作出了反应,包围清朝衙门,于10月18日光复,全城商民一遍欢呼。由于革命军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管理,在改朝换代之际宜昌人心安定,秩序井然。
老汉摆摊卖药材。
商业贸易的持续繁荣,带来了城内服务行业的昌盛。土特产、日杂百货、木船修理等行业纷纷出现;洋行、银行陆续建立;客栈、旅店不断增多。
江边的茅草屋。
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宜昌的经贸受到影响。1914年8月15日《申报》报道:
“湖北宜昌沙市二埠自闻欧战以后,地方谣言大起,市面异常恐慌,一般痞匪乘间讹传希图扰乱市面。各国自保兵舰均已开去,各洋行西人之有从军资格者,亦应召向领署签名回国,致凡业洋行生意之华人亦多辞歇,与各帮商人同一恐慌。……自经银行停兑以后,金融不通,丝棉皮各行相继闭歇,至钱庄情形无异汉口,皆露恐慌之状,惟盐商布商受影响甚少。”
敲锣打鼓的男孩。
西德尼·甘博拍摄之时,宜昌的秩序尚属正常,实际上战争已在酝酿之中。1917年9月,讨伐北洋政府的护法战争开始。各路护法大军的目标是会师武汉,然后北伐。滇、黔、川、陕、鄂等地的护法军要会师武汉,就必须打通从奉节到宜昌的军事通道。于是,以宜昌为中心,护法军和北洋军展开了反复争夺,一直持续到1918年年底,以护法军失败才告平息。
战争几乎让这座城市停摆,给当地经贸和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事实上,随后的几十年,在军阀混战和反侵略战争中,宜昌可谓多灾多难,鲜有安宁。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