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慈禧太后统治末期的百姓生活,有破败之象


晚清慈禧太后统治的末期,英国摄影师庞廷(Herbert George Ponting)在北京、直隶(今河北)一带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描绘了清朝灭亡前的社会图景。这些老照片多了一个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维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悠闲地吸旱烟的男子。
看穿着,他是干体力活的,忙碌之后,累了倦了,吸一袋旱烟提提神。
北京城墙角楼附近的景观。
这张照片透露一个信息,晚清社会有多么破败!城墙及角楼既是京城重要的防御设施,也是朝廷形象的展示,但照片中角楼顶部已全然坍塌,竟然没人管没人问。这既是朝廷财政困窘的表现,也是相关官员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在路边拾粪的老农。
看到这张老照片,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事。1990年代初,我在老家鲁西南上小学,每逢周末和假期就会到路上拾牛粪、羊粪,积攒起来给庄稼施肥。在没有化肥的晚清时期,人畜粪便对农耕的重要性更大。
东岳庙里烧香的男子。
北京东岳庙是道教著名的丛林之一,祭祀东岳大帝,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照片中的场景位于增延福寿司和追取罪人照证司门前,可见对联:“道法长存尧舜千秋不死,圣贤尚在孔颜万古犹生”;“仰首青天赫赫明昭白日,归生黑狱呜呜难返黄泉”。
来自蒙古的鹰贩子。
养鹰本是旗人的习俗,后来逐渐扩大到民间,为很多富家子弟所追捧,属于一种奢侈消费。由于有稳定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一个捕鹰、售鹰、驯鹰的行业。捕捉一只名贵的品种“海青”献给宫廷鹰鹞处,可以折银三十两,另外可获得赏银十两、毛青布二十匹。
山海关已废弃的炮台。
明朝时期,山海关是防御后金的重要屏障,常常成为战争前线。而清军入关后,关内外融为一体,其军事作用就有所降低,虽然还驻扎着军队,但长城缺乏修缮、炮台缺乏维护,给人以破败之象。
山海关一带的崇山峻岭。
山海关不仅是由长城塑造出来的关隘,更是大自然创造的天然屏障。这里依山襟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驼队走过一座古桥。
在清朝北方地区,骆驼是常见的长途运输工具,其成本远低于马车和独轮车。
少年在明十三陵石象生上玩耍。
清朝对明十三陵进行保护,还寻访到了朱元璋的裔孙封为延恩侯,代代世袭,管理祭祀事务。但是到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对十三陵的管理逐渐废弛,附近的村民任意进入其中放羊、打柴。
旗人家庭,幸福的一家三口。
他们的衣装打扮都是旗人的典型装束,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花里胡哨。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三人都穿了全套的日常便服,只有小孩穿了靴子,而不是鞋子,可推断男主人的身份为官员。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