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武汉有着风云激荡的历史,当地人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经过大事件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曾退缩。今天炳哥发一组晚清光绪年间的老照片,来展示100多年前大武汉的社会面貌。
在长江边的沙洲上,一个人钓鱼,周围围了一群人观看。
这些照片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是宝记照相馆的作品。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使武汉形成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又因位于中部地区,水陆交通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拥有灿烂的历史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张照片所记录的,是1868年修建的黄鹤楼,“皆用苗地大杉木四十八根圆柱头为柱,不垒墩”。它结构完美,楼顶为攒尖顶,三层均有排檐起翘,势如黄鹤,展翅欲飞。遗憾的是,1884年,黄鹤楼失火,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武汉三镇中,汉口商业化程度最高。汉口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性市镇,明清时期在全国名气很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从此,武汉真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据研究,茶叶是晚清汉口市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汉口全部土货出口货值的40%左右。
随着汉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批外商沿着长江兴修码头,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商怡和、日商日清、俄商阜昌、美商美孚等都有自己的专用码头。这些“洋码头”逸出租界区的范围,向上下游延伸。
1887年,汉江洪水泛滥,淹没汉口市区,走车走马的道路变成了水路。
路面水深过膝,道路变成了水路,人们坐船出行,可见洪水来时凶猛。
列强以欧美的方式建设汉口租界,客观上带来了新的城市管理经验。这一带有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聚集着使领馆和外资企业。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caoxi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