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加拿大医生艾略特(Charles Coyne Elliott)和他的妻子玛丽(Mary Martha)在四川阆中工作,从事包括医疗、传教、教育在内的多种事业,并用自己的照相机拍摄了相关影像资料。今天我们跟随他们的镜头,回到历史现场。
为了融入阆中本地人的生活,艾略特夫妇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其衣着打扮彻底地中国化。艾略特穿上了马褂长衫,有时候还戴上长长的假发辫,并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能说流利的汉语。
玛丽穿上了汉族妇女的袄裤,戴上了抹额。从远处看,根本分辨不出他们是外国人。
这个场景的布置,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玛丽穿着汉服一点儿不违和,不仔细看,很可能把她误认为中国妇女。
1907年艾略特在阆中规划建设了一幢两层小楼,作为一家人的住处。他用照相机记录了盖房子的过程。
艾略特在阆中创办了一所周日学校,贫困家庭的男孩可以入读,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并借此机会传教布道。不知道这些孩子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有没有因为上过周日学校而改变命运?
照片场景是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当年少年儿童的入学率很低,官府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很少,孩子们很难获得读书机会。外国传教士热衷于办学,这为当地孩童提供了识字的可能性,但其办学目的主要还是传教。
艾略特与玛丽夫唱妇随,一人创办男子学校、一人创办女子学校。虽然他们有特定的办学目的,但对当地的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照片左后那位是玛丽。
艾略特是一位医生,在阆中创办了一家医院并培养了10名本地医生。应该说此事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促进了西医的传播,弥补了中医治疗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胡大嫂原来是医院的护士长,后来成为艾略特家的保姆。艾略特评价她说:“这位老太是我听说过的唯一一个真正诚实的中国人。”画外音似乎表明艾略特经常被当地人欺负。
艾略特的女儿达瑞尔(最右)过4岁生日,邀请当地小朋友在自己家办了一场聚会。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