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东北鼠疫暴发,人们在冰天雪地里对抗病毒


1910年10月,满洲里附近的一座小镇上发现鼠疫病例,随后沿着铁路线迅速传播到东北各地,造成数万人死亡。本文搜集了一组老照片,为大家展示疫情最为严重的哈尔滨和长春的情况。

哈尔滨冰天雪地里的防疫人员。
这场鼠疫大流行,源自猎人捕猎旱獭。由于人们对疫情缺乏科学认识,在初期防疫失当,造成疫情迅速横扫东北平原,甚至传到直隶、山东等关内省区。其流行特点是离铁路越近,疫情越严重,“以哈埠(哈尔滨)、长春两处传染最剧,个别乡村人口大量减员,甚至全家死绝者亦不在少数”。

哈尔滨警察与不能回家的劳工。
面对鼠疫的汹汹来势,清廷的反应是迅速、积极的。摄政王载沣命令度支部拨付内帑白银15万两,又向银行借60万两,用作防疫经费。更关键的一点,他任命留英医学博士伍连德为总医官,到哈尔滨主持防疫工作。

伍连德听取疫情汇报。
伍连德经过医学解剖,发现这次流行的鼠疫是肺炎疫,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染,与通过跳蚤传染的淋巴腺鼠疫不同。他建议朝廷进行交通管制,把防疫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员的流动上。朝廷不敢怠慢,一度切断东北与关内联系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主要交通通道。

哈尔滨的防疫医院。
伍连德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疫情防治工作。在哈尔滨傅家甸,他提出了著名的分区防疫计划:“傅家甸被分为四个区,每区派一位医药大员主持,并聘请足够的助理员,挨户检查。一发现患者,立即送往防疫医院,并隔离其亲属和其他接触者。”

哈尔滨,运送死者去火化。
火化鼠疫死者尸体,是伍连德顶着巨大压力推进的一件关键举措。土葬是数千年的传统,但是东北天寒地冻,棺材埋藏很浅,导致鼠疫死者仍然传播病毒。火化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方式,但是人们很难接受这种做法。好在朝廷和东三省总督锡良都支持火化举措,随后在东北各地强制推行。

哈尔滨傅家甸的防疫医院。
1911年1月29日,伍连德首先在哈尔滨将2000名死者火化,不久长春跟进。根据长春防疫局的报告,长春火化了4643具尸体,而土葬的只有1175具尸体。火化推行之后,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逐渐减少。

长春知府何子璋视察火化工作。
长春知府何子璋下令成立了防疫局,下设医务、文牍会计、调查等部门,办事人员54名。疫情期间,防疫局在长春城乡共设立了13处防疫分局,2处疫症院,1处疑似病院,7处隔离所,4处留养所、留验所。

长春的防疫医院。
长春出现疫情初期,西南路兵备道李澍恩就下令关闭城内商店,商户暂停营业;关闭各城门,断绝交通,不准人们随意出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非常有效。原本长春城内每日死亡三四十人,断绝交通后死亡人数立即下降。

长春防疫局的黄博士。
李澍恩强硬的防疫措施遭到商民的激烈反对,作为下属的知府何子璋也不理解。何知府致电吉林巡抚陈昭常告状,说李管制过严,不得民心。陈昭常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将李澍恩免职,让孟宪彝代理西南路兵备道一职。1911年1月31日,孟宪彝放松管制,恢复交通,也允许商铺营业。然而,疫情很快再度在长春蔓延开来,死亡人数与日俱增。2月16日,长春不得不再次实行戒严,遮断交通,禁止出入城。

防疫人员结束工作后进行消毒。
从1910年10月12日发现第一例鼠疫患者,到1911年4月24日东北鼠疫肃清,6万人因染疫死亡,极为惨烈。但是当时官府坚持以科学方法防疫,使这次传播性极强的疫情在半年时间内结束,是值得赞许的,对后世也有借鉴意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