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男人织布有模有样,李鸿章观看马克沁机枪射击


100多年来,历史的变化沧海桑田,我们对100多年前社会生活的认识已经非常模糊。今天通过一组晚清老照片为大家展示彼时的生活细节,你阅后有何感想?可能很多场景都让你感到不可理喻。

卖小吃的摊位。
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其中一种食物,即麻花,其他的不知道是什么。摆在桌子上的食物并不多,即便卖完也挣不了几个铜板,但那位妇女的经营头脑值得赞赏,就算挣得少,对家用也有补贴作用。

夫妻合影。
丈夫穿清爽的清朝官员夏季服装,妻子穿装饰繁复的礼服,应为新婚时的红装。这张照片可以判断为晚清时期的“婚纱照”。

家族合影。
为了拍好这张照片,主人把盆景、鸟笼、座钟等都摆出来,那个男人还拿着一本书,装作看书的模样。上方两个硕大的灯笼,说明这一家生活过得不错,宅院宽阔,经济实力雄厚。

女子学校的学生。
这一所外国人办的女子学校具有扫盲性质,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年龄小的七八岁,年龄大的三四十岁。除了识字,她们还学习刺绣、纺织等生活技能。

一个男人留着长长的手指甲。
古代很多男人都留长长的手指甲,但像照片中这样长及一尺左右的,还是很少见、很夸张,不仅不美观,也不卫生。他们为什么要留长指甲呢?就是为了与普通劳动者做身份上的区分:我是士大夫,我不用参加卑微的体力劳动。

1905年,菜市口执行凌迟。
凌迟是清朝最残酷的刑罚,市井骂人“挨千刀的”“千刀万剐”的说法就是对这种刑罚的变相描述。它只适用于在朝廷看来罪大恶极之人,比如谋反者、杀害父母的逆子、杀害家长的奴婢等等。1905年4月,清廷宣告废除凌迟。

男人织布。
一名年轻男人坐在织布机上,很投入地操作着梭子,有模有样,看上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社会通常把纺花织布视为女性的工作,男人基本上不会参与。晚清照片中男人织布的场景非常罕见。

军火商向李鸿章展示马克沁机枪的威力。
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出访欧美。在美国,海勒姆·马克沁(右一)等人向他展示了马克沁机枪的威力。一棵树被拦腰打断,足以说明机枪有强大的杀伤力。当时西方世界疯传李鸿章此次出访意在采购武器装备,所以军火商极力推销各种新式武器,事实上老李并无采购计划。

1904年,送盆栽的挑夫。
他肩上扛着的扁担制作巧妙,能装不少盆栽,又不会因为颠簸而受到损坏。你能认出那些盆栽是什么花卉吗?

北方某地,毛驴拉磨。
“毛驴儿拉磨呦,它走不出那个圈”,拉磨是毛驴的宿命。为了让它无限地转圈,主人用破布把它的眼睛蒙起来,这样它就不会感到眩晕,也不会偷吃磨盘上的粮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