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摄影师拍妇女小脚差点被熏晕,小夫妻吃婚后第一顿饭


发黄、发灰的老照片品相不佳,但留住了诸多历史细节,值得珍视。我搜集了一组老照片,为大家再现已经消逝的晚清社会。

街头书籍买卖。
站在画面右侧的小贩拿着一摞书籍,把其中一本递给购买者。那位购买者身上有一个亮点,就是他挂着一吊铜钱(1000文)出门,显得比较富有。实际上,晚清时期,一吊钱还兑换不了一两银子,拿到街上仅仅是零花钱而已,论购买力的话在当时大概能买40个鸡蛋。

广州歌女。
四位女孩均为十几岁的年龄,穿着华美的服装,演奏琵琶、笛子等乐器,以博取主顾一笑。她们来自贫寒人家,自幼学习吹拉弹唱,一般10岁出道,20岁左右即退出这一行当。因出身卑贱,回到社会上很难被接纳,大多饱受歧视、生活落魄。

李鸿章的日语翻译陶大均。
陶大均14岁官费留学日本,专修日语,7年学成,先后供职于横浜领事馆及驻日使馆。1895年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进行议和谈判,陶大均作为日语翻译参与其事,辅助签订《马关条约》。因能力突出,为李鸿章所赏识,回国后任职于天津直隶总督署。

旗人贵妇合影。
正如我们在清朝题材影视剧中所见,这些旗人贵妇都梳了“大拉翅”发式。扇形头冠以铁丝做架,布袼褙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用一根簪子横向插入发髻固定起来。同时,还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等等。

长城。
明朝之后,清朝对长城没有保护和修葺,所以到晚清就成了一副破败不堪的模样,很多墙体完全坍塌。照片前景中扛枪的男子,是巡逻的士兵还是捕获动物的猎人?他穿着普通劳动者的服装,是猎人的可能性更大。

在黑龙江上拍照。
寒冷的冬天,黑龙江被冰封,人们可以自如地在上面奔跑行走。一名摄影师摆开架势,为冰上行人拍照。

清军士兵手持双刀、目光锐利。
这名赤膊的士兵拿着双刀,眼睛射出锐利的目光,似乎能把敌人一刀毙命。但他的身板很瘦,一点儿都不壮实,到战场上未必能占优势。

小脚与天足。
这张照片由约翰·汤姆森于1870年在厦门拍摄。当小脚妇女解开裹脚布,他差点被冲出的臭味熏晕,他记述道:“她在一位老嬷嬷的陪同下前来,为了让她答应做这件低俗难堪的事情,我还必须大方地贿赂她的这位随从。但是说实在的,我还想赶紧从这样一个难受的场面中抽身出来呢,因为那所谓的三寸金莲,不管是从外观上还是从气味上,都与那种最圣洁最美丽的花儿相去甚远。”

新婚夫妻吃婚后第一顿饭。
新婚夫妻穿着盛装,在众人围观下象征性地吃了第一顿饭。他们看上去只有十二三岁左右,有童婚嫌疑,但在当时情况下司空见惯,并不奇怪。根据《大清通礼》,男子16岁、女子14岁为法定婚龄,事实上,在法定婚龄之前结婚的大有人在,而官府从不追究,民间甚至认为越早结婚越好。

《金陵光》杂志工作人员。
《金陵光》(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创刊于1909年,是金陵大学早期学术刊物,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