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乞丐全身脏兮兮,小脚妇女拄拐杖才能站稳


1910年,英国人莫理循对陕甘地区进行了为时半年的考察,在此期间用照相机记录了他所亲见的人物和人文景观,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本文选用照片于当年2月在陕西境内拍摄。
01
咸阳附近的古桥

莫理循此行的目的,意在考察朝廷新政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为什么不去沿海省份,反而去偏远落后的西北呢?他解释说:“这些地方,更能看出事件的端倪。”但是,他的镜头记录的都是破败的城市、饱经苦难的百姓、荒芜的郊野,并没有欣欣向荣的气象。我们跟随他的镜头重回100多年前的陕西吧。
02
咸阳双照镇的烽火台

晚清时期,陕西可谓战乱不断、历经劫波,城市乡村和百姓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即便在战火平息将近30年之后,莫理循仍看到了遍地废墟、尚未重建的民房。
03
乾州战火之后的居民区

1862年,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人作乱陕西,战火很快在陕甘大地蔓延。当地清军不能及时荡平汹涌的作乱人群,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杨岳斌束手无策。
04
乾州一个儿童在抽烟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样是在1862年,令朝廷大为头疼的捻军进入陕西,其势如暴风骤雨,在西安以东灞桥附近歼灭陕西巡抚刘蓉率领的清军。随后又流窜到陕北,攻城掠地,占领绥德、安塞、延川等县城,大有与清军决战到底的态势。
05
乾州脏兮兮的乞丐

上述两股势力在陕甘盘踞多年,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令清军疲惫不堪。这种情况下,清廷于1866年9月谕令左宗棠率湘军前赴陕甘平乱。经过征战,1868年捻军被消灭;1873年,白彦虎等乱军也被消灭。从此,陕甘一带才算安定下来。
06
乾州的黄土路堑

乾州地处黄土高原南缘,丘陵沟壑纵横,很难修筑平坦的道路。当地百姓因势就形,沿着沟壑挖掘道路,以利通行。加之气候干旱降雨较少,路堑一般不会倒塌或被水淹。这种修路方式具有鲜明的黄土高坡的特色。
07
兴平县店张驿的集市

很想穿越回去,看看100多年前的集市上都卖些什么东西。
08
店张驿集市上的商贩

店张驿是一座千年古镇,驼队、马队、车辆往返穿梭,人畜在古镇上歇脚添食。清朝后期因战乱频仍,在此设置塘房,负责传递紧急情报。
09
彬州客栈院内的妇女

这位妇女衣着干净完整,家境显然超过了当地平均水平。她年龄并不是很大,却拄杖而立,是因为紧紧缠裹的小脚让她难以稳稳站立,也难以正常行走,只得借助拐杖保持平衡。
10
彬州北城门

彬州城的城墙是蒸熟的熟土,加了糯米汤打筑的,十几米高的城墙,土层填筑界限分层明显。目前,其古城墙仍有部分遗存。
11
长武县的儿童与狗

男孩子和狗狗同时好奇地看着镜头,他很可能并不明白拍照意味着什么。
12
长武城墙下示众的犯人

这个犯人穿着破烂的衣裳,脚上戴着镣铐,正在被围观。清朝及其以前的朝代,官府惩罚犯人往往采取“示众”的方式,一是羞辱当事者的人格,二是教育民众遵纪守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