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老照片:男青年剪辫子笑容满面,饥民排队领取救济粮


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际,社会上是什么样的面貌呢?我们通过一组拍摄于1911年、1912年的老照片来一探究竟。
01
1911年街头的小摊贩

1911年,对清廷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对普通百姓而言,日子照常过。总体来说,这次改朝换代的烈度比较低,对社会的破坏小。
02
1911年被囚禁的“叛军”

照片的原始出处标注为“Imprisoned rebels”,也就是“被囚禁的叛军”。清末监狱里所谓的“叛军”,就是以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党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将乾坤力挽回。”从1906年起到1911年止,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就有十几次之多。
03
1911年成都百姓在欢庆

1911年11月27日,四川宣布脱离清廷统治,建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任都督。当天,数以百计的人们聚集在皇城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不过,这个军政府并不稳定,12月8日发生兵变,重新改组,建立起以同盟会员为主体、有立宪派士绅和军界实力派参加的联合政权。
04
1911年12月革命军进入南京


武昌起义发生后,东南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先后宣布独立,但南京城尚为清朝所控制,并驻有重兵,对已独立的各省构成很大威胁。1911年11月下旬,苏、浙、沪革命党人决定联合攻取南京。经过一番苦战,在付出将近2万人的伤亡后,至12月2日,清军败退,苏浙沪联军进入南京城。
05
1912年1月清军进攻乾州革命军

1912年1月下旬开始,甘军依据北原高地,居高临下,分五层包围乾州(今陕西乾县)。当时守城的是革命军张云山部队。张云山一方面在乾州严密布防,一面飞书陕西军政府求援。陕西都督张凤翙得报后,即亲率马玉贵、胡景翼等劲旅来援,与张云山合兵一处,历经数战,最终迫使甘军仓皇逃跑。
06
1912年北京欢庆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结束。此诏一下,万民欢腾,革命人士在午门外搭建牌楼庆祝,匾额写“五族共和”。
07
1912年河南彰德剪辫子

清朝尚未灭亡之际,一些前卫的人士(比如鲁迅)就率先剪掉了大辫子,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到清帝逊位,人们更是争相剪辫,告别在男人脑后拖了260多年的“猪尾巴”。照片中的青年男子笑容满面,可见厌烦辫子已久。
08
1912年河南彰德剪辫子

男子剪掉发辫,不仅更显精神,也更加卫生了,省去了很多打理头发的时间。不过,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剪辫,结果被警察和军队强制剪掉。
09
1912年烟台农民与驮轿

皇帝下台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整个社会面貌依然贫困落后。
10
1912年饥民领取救济粮

清朝灭亡后,广大百姓并没有迎来太平盛世,而是继续忍受着贫困的生活。甚至有人因为兵荒马乱、干旱、洪涝等灾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忍饥挨饿、哀苦无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