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东四记忆,浅谈老字号普云楼,盛锡福帽店,胡同里的情与义




老北京东四记忆
东四记忆:普云楼
姜文儿的代表作《邪不压正》主线剧情讲的是七七事变以前,发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谍战故事,从头到尾悬念不断,有的角色甚至到最后观众都弄不明白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老北京人看得更是一种情怀

尤其是住在东城区的土著,比方说东单,东四,北新桥的老街坊,除了看故事情节,其中还有一种怀旧的情怀,一边儿看电影,一边儿找自个儿曾经住过的地儿或者熟悉的场景

毫不夸张地说《邪不压正》这电影,一比一复原了老北京东四,东单这一大片儿的胡同,街道,连带买卖铺户,只要打小儿在这儿住过的北京人,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就能找着穿越的感觉,可谓梦回老北京

姜文儿对东四这片儿不是一般熟,地铁五号线,有条内务部街,而姜文姜武哥儿俩,小时候就是在这儿长大的,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东四土著,生在这儿,长在这儿,1949年以后,各种部门的机关文化宿舍,都集中了一块,一直到北新桥,簋街的那片胡同里

最出名的就是史家胡同,人艺大院,但凡是您说得出的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原先都在这儿住过,1933年的京味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正是七十年代,住在东四那片儿人艺大院儿里的一帮孩子跟青春有关的故事

《邪不压正》演到东四路口的时候,有个特写镜头,老北京人应该都看着了,是一家老字号,牌匾上写着普云楼,老北京人提起普云楼应该都特熟悉,过去卖烤鸭,酱肉特别有名,现如今,东四西大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一条街

中国美术馆,北京人艺,文学出版社等等都扎堆儿聚在了一起,再往西走,还有北大红楼,这么有文艺气息的一条大街,不到一百年前,却是个杀猪的地儿,北京人都知道,它的前身叫猪市大街

老北京杀羊肉的买卖叫羊肉床子,杀猪卖肉的买卖叫猪肉杠子,起名也有不少讲究,一般都是加什么什么号,比方说酱肘子最有名的天福号,乾隆年间刚开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猪肉杠子,东四猪市大街最热闹的时候,各种铺户少说得有一百多家

直到五十年代,东四的猪肉杠子彻底整合了一下,全都搬到了丰台区大红门儿,老北京人吃东西,都图新鲜,讲究现吃现做,所以过去有不少饭馆,都是直接就开在了市场里头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跟供应商无缝对接,而普云楼当年走的就是这个路数,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话,叫西有天福号,东有普云楼,这句话意思是说,以中轴线为界,家住中轴线西边的北京人,想吃酱肉您得奔天福号,家住东边就去普云楼

像姜文儿这茬儿北京人,他们当年最像样儿的零食就是自个儿去普云楼买点松仁小肚儿,再往前倒,老北京真正的吃主,立春的这顿春饼,不能瞎凑乎,拿饼一卷穷对付,讲究的吃主都会奔东四普云楼,叫份盒子菜

老北京人都知道,它是木质的大盒子,外头刷着大漆,有一提手,里边儿还分层儿,在古装剧中经常能见着,盒子菜其实就是老北京做熟食的铺子,饭馆里卖的一些冷荤,把它们装进盒儿里外卖

盒子菜送回家,自个儿烙饼,弄碗六必居甜面酱,再来几盘素菜,比方说炒粉丝,炒菠菜,炒白菜丝儿,萝卜丝儿,豆芽儿等等,全家人都围在饭桌儿上开吃,甭提多香了,春饼里卷的花样越多,越讲究

要说懒得做那么多菜,但最起码也得来盘炒合菜,说白了就是把素菜搅和在一起,一锅炒出来,这样比一个菜一个菜炒出来省事儿,属于老北京春饼配菜的标准套餐,炒合菜最重要的两样儿东西,一个是豆芽,一个是粉丝儿

炒的时候还得翘点一寸来长的韭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提高档次,号称合菜盖帽儿,炒完豆芽粉丝以后,再烧油摊一鸡蛋,用不着单占盘子,直接把它盖在合菜上,这就叫合菜盖帽

二:老字号,盛锡福帽店
东四北大街,继续往北走到东四五条西口,就能看见一家老字号帽店,盛锡福,名字虽然有点奇怪,但字字有讲究,如今这儿不仅是个帽店,里边还隐藏了一座博物馆,就开设在前店后厂的盛锡福店中

被誉为‘银街’的东四商圈儿寸土寸金,盛锡福占用了上百平方米的店铺作博物馆,敢这么做,凭的是独一无二的精巧制作工艺,最像样儿的就是刷水环节,自打博物馆成立以来,大伙儿对这家老字号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新的认识

话说到这儿,您也许有所不知,盛锡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老字号,而是天津过来的,1924年10月,孙中山先生受到段祺瑞和张智霖的先后邀请,北上共商国家大计,从广州上船,到天津下船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最低气温直奔零下,可从南方来的孙中山先生,压根儿就没有准备保暖的衣服,当时在天津的盛锡福帽店买了一顶帽子,这一买,把天津的老字号,带进了北京城,当初买的是海龙皮帽,后来每次到北京赶上冬天都会戴着它,就为了暖和

现在看到这顶就是盛锡福根据宋庆龄纪念馆中的真品,原样复制出来的,孙中山为这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业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在的盛锡福可谓后继有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传承和推广着盛锡福的传统技艺

三:老胡同,为何住在外国人
顺着东四北大街继续往北走,没几步的功夫就到了东四六条,这条胡同不仅是老北京人的心头好,就连老外也愿意不远万里搬到这儿,东四六条九号,一位外国人将这里的四合院改造成了现代胡同旅店,1981年龙安志第一次来北京,住在了胡同大杂院里,于是就迷上了独特的北京院子

为了让更多来到北京的老外,能够体验这种最纯正的老北京生活方式,龙安志特意请来了给恭王府做修缮的古建队,完全按照北京传统营造的手法把院子进行了重新修缮,把东四六条的这座四合院,打造成了胡同旅馆,要把自个儿热爱的‘北京味儿’传播四海

因为太多的老外跟他一样,了解了北京,就会爱上北京,爱上这里的胡同,爱上飘满情谊的老北京院子,从胡同旅馆出来,向西走大约两百米,再往南一点,走一百米左右,继续往西走几步就能找到东四六条的铁营南巷

在这里有条‘葫芦巷’显示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智慧,老北京人李健最初只是在自家院里院外,种些花花草草,他家门口因为这满架的葫芦,被街坊称之为‘葫芦巷’除此之外,还会设计胡同中的花池花架,而从开始第一笔到现在,已经坚持三四年了

每到春天,朵朵鲜花吸引来了更多愿意美化家园的老邻居, 像李健一样,东四的老北京人热爱着自个儿的家园,于是就有了东四街道的‘花友会’230多个花池,35个花架,100多个花箱,花草怡人传递着北京人的情谊,讲究分享,这不仅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社交礼仪

更是串起街坊四邻感情的纽带,每年葫芦最饱满时,李健才会采摘下来,分享给周围的街坊,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没想到这儿的北京人还真是卧虎藏龙,北京大爷大妈在葫芦上,都能创意起胡同里的新生活, 葫芦上烙画其实本身就是咱们老北京的一个传统技艺

这就是老北京人的传承精神与生活情趣!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