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应景说中秋
北京的秋天,素有金秋之说,是北京一年当中,最美好,最美丽的时节,秋天里这中秋节又是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节日,以往咱们一说起中秋,除了说兔儿爷,就是说吃月饼,但今儿个咱说点不一样的。
一:中秋节,北京人眼中,最实惠的节日
中秋节是三大传统节目之一,排行老二,龙头节日是春节,排行老三的是清明节,甭看中秋在名次上落后于春节,但从人气上来讲,绝对得竖‘大拇哥’因为中秋节在北京人的心中,自古就被视为最实惠的节日,这还得从‘中秋’二字开始说起。
很多人误以为‘中秋’就是整个秋天,中间儿的那个日子,其实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准确,按照古代历法来讲,仲月正是八月,而八月份中间的那个日子正是八月十五,可不就是秋天正中间的日子吗。
所以中秋的叫法是这么来的,在《老北京年节》一书上,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早在唐朝,中秋节就约定俗成作为节日,比其他几个小节日定下来的时间早,而那些小节日过起来又太繁琐,所以又把农历八月的所有庆祝活动,都浓缩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
因为中秋节又叫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话说到这儿,您明白了吧,这中秋节的实惠之处,一是因为‘含金量’高,过一个节,完成了好几个节日的任务,而这第二个关键原因就是中秋节正处于秋天丰收的时候,可谓是吃主们的狂欢节。
据史料记载,老北京明清两朝那会儿,每到中秋节前后,前门大街,德胜门外,果子市,北京几大著名市场,都会延长开门儿时间,水果摊儿,饽饽铺,各种牛羊肉,一应俱全,按照《京都风俗志》上的记载,中秋节这天,整个京城搭盖芦棚,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那叫一个热闹。
热闹程度要比春节更胜一筹,您别忘了,春节多冷啊,而中秋是要天儿有天儿,要吃有吃,要不怎么说这是最实惠的节日呢。
二:赏月活动,谁定下的规矩
中秋赏月是一个传统习俗,时至今日,已经流传了几百上千年,于是乎,很多人做起了月亮的生意,琢磨出了不少‘京城赏月最佳地点’‘中秋赏月指南’‘最佳赏月胜地’比方说中央电视塔,天坛,后海,鼓楼等等,纷纷荣登榜单,不过话说回来了。
中秋赏月,说白了不就是观赏月亮,看月亮吗,这月亮距咱于千里,万里之外,到底有什么可看的呢,又是想定下的这个规矩呢,要想弄清楚这事儿,咱还得去老祖宗给咱留下的一处赏月胜地, 这就是位于西城区的月坛公园。
众所周知,咱北京有四坛之说,分别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早年间,这都是皇帝的专属用地,每年冬至,立冬,皇帝在天坛祭天,夏至时节在地坛祭地,春分在日坛祭日,等到了秋分的时候在月坛祭月。
今儿个就单拎个月坛跟您聊聊,它和月亮‘约会’的那些事儿,其实所谓在月坛赏月,并非一个赏字儿这么简单,老北京早年间,每到金秋时节,皇帝都会跟这儿组织几次以‘月’为主题的活动,一个是秋分,庆祝秋天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了。
再有一个是中秋节,每次中秋节系列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皇帝就要供月,就是咱们俗称的祭月,把各种京味儿美食,全都摆着桌儿上,除了月饼这个主角儿外,大部分都是带有吉祥寓意的水果,比方说象征着平安的苹果,代表着多子多孙的石榴,事事如意的柿子等等。
然后朝着月亮三拜九叩,把酒问月亮,跟咱们平常在天坛,地坛看到的皇帝祭天,祭地表演,一般无二,说到这儿,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了,皇帝之所以祭天地,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难道说祭月亮也能起到这个功效?
在春秋末年的《周礼》上,有这样的说法,春分祭日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中秋节击鼓奏乐,庆祝丰收,迎接寒冷的到来,祭祀活动通常会持续一整天,等到了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皇帝就要坐定看月亮,跟月亮一起分享贡品。喝着小酒,吃着月饼,啃着水果,跟月亮说说自个儿的心里话。
这种祭月赏月的习俗,慢慢流传到了民间,唐朝以后,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慢慢简化了中秋祭月的仪式,反而把赏月的活动越高越隆重,据史料记载,宋朝那会儿,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简单来说,宋朝人已经把中秋节作为一个不眠之夜的节日,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
时至今日,祭月的人已经没有了,北京人更多的是把中秋节作为一个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全家团圆的日子来过。
三:廉价美食,皇帝自产自销
月饼,红酒,大闸蟹,想必这是很多北京人,中秋大餐的固定搭配,但要说这些有点俗了,可能有点对不起您兜儿里的票子,其实老北京留给咱们的中秋美味不止这些,只不过大多数人竟挑那些花钱的继承,而那些物美价廉的吃食儿,反而被遗忘在角落好多年。
这种吃食早在老北京清朝那会儿,都不兴上外边儿买去,而是自个儿在家种,尤其是对于皇帝一家老小,虽然现如今不流行吃了,但还能找到皇帝当年剩下的几块地,就是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治镜阁,藻鉴堂围起来的这一带水面儿,看到这儿,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了,这不就是一片荷花吗。
而主角儿是藏在荷花水面儿下的莲藕,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九,内务府记载,乾隆皇帝看中了西提这一带的自然环境,所以就下旨在当时的清漪园水面上栽种藕秧,所谓藕秧指的就是主要产可食用藕的莲花儿,这种花儿长相一般,但是作为莲花根茎的藕却是又脆又甜,清宫档案记载,西提每年产的藕大部分都是供皇帝一家老小享用。
尤其是在中秋节前后,如果盛产的时候,皇帝吃不了了,还会作为节日礼物赏赐给文武百官,话说到这儿,还没有结束,老北京怎么就把中秋节和莲藕栓在一块堆儿了呢,您有所不知,荷花也就是莲花,虽然是夏天盛开,但是莲藕的部分却是在入秋之后才完全成熟。
那么每到这个时候,甭管是天儿还是人,都逐渐转入了一个缺水的状态,而且伴随着干燥,还会出现一些火大,上火的情况,而作为节令食品的莲藕,恰恰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中秋作为第二个重要节日就把前后左右日子里的各种节令习俗,美食都囊括到了中秋习俗里边儿。
莲藕,它具有养阴清热,润燥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当年这儿产的莲藕有粗细两种,细的北京人叫‘条儿’粗的叫‘棒儿’生着吃跟鸭梨的口感差不多,又甜又脆,或者是炸成汁儿,直接就能喝,颇有川贝枇杷露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做成饺子,包子等等。
甭管是生吃还是熟吃,都是清朝皇帝一家老小,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一方面的确是有一定的药效,再有就是这毕竟是人家自个儿家的吃食,有感情。
四:如何成就中秋美食
中秋节吃月饼,虽然是个 众所皆知的事儿,但中秋节为什么非得吃月饼,查了一些资料,没想到答案还挺多,明朝的刘侗,他给出了一个比较直观的答案,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简单说意思就是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月圆之日吃圆月饼,甭觉得这答案可笑。
明朝的一位叫田汝成的进士,也是这样说的,既然圆形的物件儿象征着团圆,那么元宵,汤圆,不都是圆的吗,中秋节怎么不吃呢,翻阅史料,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月饼最早其实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发‘信息’的
最早起源于唐朝,是唐高祖为了庆祝打胜仗,而做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的时候,为了传递信息发动士兵和更多的百姓群起而攻之,就在随军的干粮圆饼里边藏了一张纸条儿,说明发兵原因,没想到,李靖这招儿见效很快,唐军大获全胜。
巧合的是凯旋而归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更巧的是当时外国使节为了庆祝中秋节特此向唐朝皇帝进献了圆饼,没想到这让高祖李渊,联想到了李靖出奇招,于是就是把圆饼跟中秋节捆绑在了一起。
无独有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儿,相传打元代末年开始,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势必要跟元朝死磕到底,朱元璋集结各路力量,但官兵查的太紧,很难把消息传递出来,军师刘伯温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招儿。
方法一样,同样是把纸条儿放进月饼里,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告知他们准时出动,起义这天,一齐响应,如星火燎原,没过多久就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得知后立马传下旨意,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打那儿以后,每逢中秋节,月饼必定登场就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据说后来月饼馅儿里藏纸条,流行了好几十年才逐渐消失,只剩了一个单纯的月饼,不过话说回来了,无论是月饼发信息,还是能言善辩表团结,重要是并不是它的前世今生,而是北京人可以通过月饼传递出的一种思乡,思念,思人的情!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