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北京城的人情味儿,一辈子忘不了
说咱北京城的标准住宅是什么,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第一个想到就是老北京四合院,可能不少老街坊还有印象,八十年代那会儿,有一套邮票,名儿叫中国民居,其中咱北京那一版正是四合院,当年并不具备任何收藏价值,大伙儿写信时,都用它寄信使,而真正的老北京四合院,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是条胡同里的院子就能被称之为四合院。
![]()
更不是四四方方就一个院儿,这里头大有讲究,配套设施也非常的全面,走进胡同,没进院门之前,就能看着两样儿东西,一个叫上马石,一个叫拴马桩,上马石,过去大户人家,家里都有马,就跟现如今家家都配辆车一样,上马费劲,跟门口放一上马石跟台阶儿似的,踩着它上马。
![]()
拴马桩就更简单了,相当于现在的私家停车位,然后正对的是街门,不是开在正南,而是东南角儿,为什么呢,因为在风水里边儿叫‘坎宅巽门’其次它有实际的公用,咱北京的天气,四季分明,冬天冷,刮西北风,夏天热,刮东南风,再看四合院,西北起高墙,能挡住西北风。
![]()
东南开门儿,夏天能有穿堂风,过去老北京有这么一儿歌,不知道您还记得不,叫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有媳妇儿,为什么偏要跟门墩儿这儿坐着?夏天这儿有穿堂风,凉快儿,进了街门,映入眼帘的是影壁,它的作用说白了就是为了遮挡外人的视线,保护住家儿的隐私。
![]()
影壁旁边儿是倒座房,这是整个院子里面,最差的房子,坐南朝北,一年四季不着光,又冷又阴,它的对面儿是垂花门,这个门的四个柱头儿上有四个倒垂的莲花苞,所以叫垂花门,这个门还有一小名儿叫二门,过去老北京有个说法,说这大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
比方说家里有长辈做客,走的时候,按照老理儿得送出去,可是这姑娘送到垂花门就得止步了,可不能送到街门那儿,这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正是垂花门,进了垂花门,正间儿是北房,也就是正房,有三间的,有五间的,东西厢房,后边儿还有后罩房。
![]()
其次就是厨房跟厕所,这俩地方同样有不少讲究,西南角配的是厕所,东南角配的是厨房,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原因很简单,厕所跟西南角儿,甭管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这味儿直接就吹走了,但您要是把厕所搁东南角儿的话,那可热闹了,夏天,天儿热,那厕所跟发酵一样,再赶上东南风,好家伙儿,那点儿味儿全灌院里了。
![]()
什么人住什么房,用老北京话说就是长幼有序,好比说倒座房,条件最差,都是下人住,而且它跟外院儿,伺候老爷,栓个马什么的,来来去去,不影响北京土著的正常生活,正房几间,采光最棒,都是家里的老太太,老太爷住在这儿,对长辈尊敬,东厢房住的是长子,西厢房住的是次子。
![]()
后罩房,如果家里有闺女的话,就会当成闺房,因为这个地儿在紧后头儿,比较安全,要是来个外人,得走过前院儿到中院才能进后院儿,都盯着呢,说起四合院布局,老北京还有一个俗语,叫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过去老北京有钱人家,四合院里边,夏天都讲究高搭天棚。
![]()
目的是遮阳,三伏天儿您照样能住院里边儿喝茶聊天,而且搭天棚还有时令,过了五月端午节,开始高搭天棚,过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棚就拆了,再搭就是明年的事儿了,鱼缸,说的是院子中央,养了这么一缸鱼,闲来无事看看这金鱼儿,北京人可以调节心境,石榴树,指的是北京人在院里种树,讲究吉祥。
![]()
石榴掰开,子儿多,代表人丁兴旺,而且还叫百子同房,甭管传了多少辈儿,您家里有多少孩子,永远都不分家,就是这么和睦,先生,肥狗胖丫头,先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的是教书先生,这户人家是书香门第,第二种说的是家里殷实,有钱,有地位,有账房先生。
![]()
肥狗就不难理解了,您琢磨啊,这狗都吃这么肥,家里的人肯定不缺嘴,胖丫头,家里的使唤丫头,她都吃这么胖,您说这家人能没钱吗,不了解老北京四合院的朋友都特纳闷儿,难道四合院都是优点,就没缺点吗?
![]()
其实也有,比方说上厕所不方便,三九天儿挨冻,夏天挨熏,洗澡也不方便,没有单独的浴室,都是跟正房,弄一盆儿,挂上窗帘儿跟这儿泡着,还有餐厨分离,吃饭没有专门的餐厅,都是在堂屋吃,打厨房端过来,要是赶上刮大风,暴土扬长,这不合适。
![]()
还有就是隐私不便,您住北房,他住西房,谁说点儿什么话,嚼点舌头根子都能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话说到这儿,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北京土著怀念老北京,怀念曾经的胡同生活,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好,难听点儿说,过去的日子远不及现在充裕,而大伙儿真正怀念的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儿。
![]()
四合院也好,筒子楼也罢,都离不开人情味儿这三个字儿,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咱北京人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扎根于胡同,尽管很多四合院后来都变成了大杂院,但邻里之间其乐融融,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小时候住在胡同里,院儿里从未丢过东西,甭管谁家出门儿,都不上锁。
![]()
谁家有事儿,街坊都会伸把手帮忙,全院儿都跟一家人一样,有的甚至比亲戚都亲,有个病,有个灾儿的,互相都要关照,八十年代的北京,几户人家住在同一个四合院是大多数北京人共同生活的记忆,对于住在四合院里的孩子们来说,吃饭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刻。
![]()
谁家做点好吃的,整个院子里都能闻着香味儿,今儿王姨儿家吃馅儿,给街坊们送上一盘儿,张大爷家炖肉,也都给大伙儿分点儿,就在这迎来送往的过程当中,街坊们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
反观现如今的居民楼,关上门儿谁都不认识谁,有的跟这小区住了大半辈子,都不知道对门儿姓什么,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么些年过去了,北京的四合院早已不是北京土著记忆当中的四合院了,胡同也不是我们小时候,曾经住过的胡同。
![]()
但是,在这么多的变化当中,只有一种东西永远没有改变,那就是洋溢在北京四合院当中,邻里们之间,那种浓浓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土著更怀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因为那时的人情味更浓!
![1644790608546183.jpg]()
![]()
点分享
![]()
点收藏
![]()
点点赞
![]()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