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流行风,浅谈八十年代的板儿寸头,回忆京城国营理发馆!




老北京的流行风,还得从一部老电影开始
说起老北京的流行风,还得从一部老电影开始聊起,1978年《追捕》在北京上映,一经上映,火遍京城,据说还掀起了一场运动,号称‘寻找男子汉’在这之前,北京大妞儿喜欢的大部分都是奶油小生,用现在话说就是小鲜肉,最典型的就是角色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所以在很多戏曲表演中,都是反串,只有87版的电视剧,用的是男主,审美取向变了以后,大伙儿都喜欢‘糙老爷们儿’这是北京城八九十年代的叫法,现在话说就是硬汉,标准是岁数不能太小,三十郎当岁,四十出点头,说话还得玩儿深沉

北京大妞儿的审美取向变了,北京爷们儿自然也得跟上节奏,电影播了以后,北京流行两样东西,一个是剧中米黄色的大衣,穿这种大衣还有一规矩,领子必须得竖着,遮住下半张脸,上半张脸再来一大墨镜

连着有那么三四年,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能在胡同大街上看着这身装扮,葛大爷之前在春晚穿的那件风衣,打根儿上说,正是八十年代,传下来的经典款式,正经八百是北京服装三厂生产的老国货,叫长城牌风衣,老北京人肯定都穿过

还有就是《追捕》剧中男主的发型‘板儿寸’现在其实还有不少北京大爷剃,只不过没过去那么流行了,这种发型对脸型,头型特别高,四方大脸,国字儿脸最适合,剃完以后显得倍儿精神,但如果是圆脸儿,瓜子脸就不行了,怎么看都差点意思

但过去大伙儿都喜欢剃板寸儿,最流行的时候,国营理发馆门口还立着一牌子,写着‘板寸儿’俩字儿,就拿北京来说,当年剃板儿寸最有名的地儿在北海公园地安门旁边,也就是地安门路口东北角,典型的个体户儿,字号叫金板儿寸

据说俩儿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二黑,祖上都是剃头匠,后来老爷子干不动了,见天儿在屋里坐着当质量监督,真正干活的是他老伴儿,一个老太太带俩儿子给北京人剃头,业务能力不容小觑,有人特意从通州跑到他家排队剃头,要知道,这可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

那会儿的北京地铁只有一号线跟二号线,往通州打一电话都算是长途,您就琢磨吧,金板寸的买卖火到了什么程度,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见天儿金板寸门口排队等剃头的人实在太多了,剃头其实费不了多大功夫,主要是洗头麻烦,忒耽误功夫

一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在门口木头牌子上又写了四个大字儿,板儿寸不洗,即便这样,跟他们剃头的人照样是只多不少,那时候经常能看见刚从理发馆出来的北京爷们儿,显得倍儿精神,就是一边走,还一边蛄蛹,后脖颈子,肩膀来回蹭

因为刚剃完头,灌一脖子头发茬儿,痒痒,俩北京爷们儿在胡同里碰头互相都是这么打招呼,哟嗬,六爷,今儿没上班?您在蹭什么呢?您再看这位,生动上演了什么是苏秦背剑,歪着脑袋,右手从上往下挠

直呼‘哎哟,兄弟,甭说了,今儿休息,剃了一板儿寸,碰上小年轻刚上班儿,手又潮,头发茬灌我一脖子,不跟您说了啊我得先奔澡堂子了’这都是当年在胡同口经常能看到的一个景儿,在丰台区,长辛店,还有不少老国营理发馆

长辛店儿算是北京城的一个宝藏地,它是华北地区的铁路枢纽,火车站周围,有一大片平房都是铁路职工的宿舍,不光有老的国营理发馆,还有老国营副食商店,所以说它是北京城的宝藏地,能在这儿找着八十年代的感觉

话说到这儿,北京人都管理发的地儿称之为‘馆’还有就是照相馆,大伙儿都是约定俗成,不能叫照相店,老北京人之所以这么叫并非空穴来风,老北京城那会儿,在买卖相当里有个词儿八不语,意思就是八种买卖做生意的时候不能吆喝

比方说挎着药箱的大夫,因为他没法吆喝,横不能,走进胡同大杂院,直接就是一句‘您有病吗?’甭说别的,就冲这句话,他就得挨北京人一大耳帖子,所以老年间做买卖都有讲究,只有要铃铛,剃头也是如此,就跟相声说的一样

人家在前面遛弯儿呢,后头来一剃头的,底气十足,张嘴就是一句‘甭走,好快的刀啊’好家伙,您在看前头这位,差点摔一跟头,都是拿唤头来代替吆喝,北京人坐院里一听,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当然了,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只针对穷人

您要是有钱的话,自然能进有门脸儿的剃头铺,既能打眼,又能放睡,老北京人都门清儿,纪录片《剃头匠》讲的正是老北京人,靖老爷子关于剃头的事儿,听老北京人说,早年间的剃头铺,压根儿就不接待女的,因为过去比较封建,大姑娘小媳妇儿不可能让他们随便摸头发

其次过去的北京女人留的都是长发,都是盘头,真正讲究留发型还是晚清以后的事儿,这就不得不提老字号四联儿美发了,它是从上海传过来的,手艺确实好,至今还有不少北京人专程上这儿来剪发,1962年,有部电影叫《女理发师》讲的是正是最早那波女剃头匠的故事

您要是想看看老国营理发馆到底什么样儿,这部电影里都有,而发廊一词儿,是九十年初广东那边儿流行起来的,传到北京以后,招牌都得加上‘广式’俩字儿,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还管理发师称之为‘托尼’而理发馆这个说法慢慢的也就过时了

但大部分北京人都还习惯于管这儿叫‘理发馆’如今北京城的理发馆越来越多,但像样儿的,手艺好的屈指可数,有的甚至还不如过去胡同口的理发馆手艺好,当然了,老北京人怀念不仅仅是老理发馆的手艺,更是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街坊情

甭看就是一个不起眼儿的理发馆,但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这种感受是当下年轻人永远都体会不到的,北京城早已物非人非,每当回想起国营理发馆,老北京人都特别感慨,因为他们用手艺记录岁月的变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