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名人历史,隔行不隔山,鲁迅也当过公务员,走进京城故居!




老北京故居故事:隔行不隔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还有句话叫‘男怕入错行’总而言之,跳槽有风险,改行儿需谨慎,您也许有所不知,但多在北京闯出名堂的历史名人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职业背景,也暴露出了名人们的另外一面儿

比方说鲁迅先生除了当过大夫之外,还有一份与他的公众形象非常不符的职业,也就是操着文艺腔儿的公务员,每年的国考公务员现在都成了大热门儿,但您有所不知的是当年鲁迅也曾经当过公务员,而且还是京官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当年鲁迅的‘入职通知书’鲁迅初到北京,还不是个全职作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里谋得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差事,老北京人应该都知道,当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就在西单的敬谨亲王府

这是努尔哈赤孙子尼堪的王府,清朝末年这地方改成了学部,到了民国时期自然就成了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从绍兴会馆到位于西单北大街上的教育部,鲁迅先生每天上班儿路程现在看也就地铁两站地

甭看离家近又是公务员,可鲁迅显然对这份儿工作不太感冒,在日记里曾写道‘极无聊赖’虽然这么说,但北京人都知道,北京最大的两座国字头大馆都是当年鲁迅‘无聊’中参与创建的,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它的前身要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

当时鲁迅就负责它的选址工作,直接就选择了老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后来因为这片儿过于偏僻,1917年又搬回到了天安门里的端门至午门一带,而如今白石桥北边的国家图书馆,在民国时期也是鲁迅参与筹建的

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朝末年在广化寺创办的京师图书馆,鲁迅任职的时候,极其重视京师图书馆的馆藏,国家级图书收藏,一半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鲁迅先生

然而对于文艺中年鲁迅来说,从始至终都没法儿融入工作环境,当时那个年代北京城对文化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鲁迅先生空有理想却报国无门,这才有了开头他自个儿说的那句‘枯坐终日,极无聊赖’了

说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北京人都不陌生,它就是《定军山》而主角儿正是喜欢跨界的京剧大师谭鑫培,不过这段故事都被拍成好几部电影了

谭鑫培的人生也几乎被《定军山》垄断了,如果谭鑫培的人生是盘磁带的话,那么《定军山》的故事,肯定是A面儿的主打歌儿,不过咱今天却要说说他不为人知的B面儿人生,100多年前北京城里也办过一次跟现如今一样的选秀比赛

最终出道的有十三位,综合实力可谓不相上下,并称同光十三绝,而谭鑫培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这幅《同光十三绝》里,存在一个问题,咱们印象中的谭鑫培向来是唱老生的,戴着髯口,演的大多数是中老年成熟男

《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个经典老生角色,听的就是韵味儿,可在这张画儿里,谭鑫培的扮相儿是‘黄天霸’正儿八经的绿林好汉,没胡子的短打武生,实力派成了唱跳俱佳的偶像派,这事儿还得从前门西河沿的正乙祠说起

在一百六十多年前,正乙祠曾经是老北京梨园行主要演出场地,1870年谭鑫培来到北京,加盟了三庆班,班主正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程长庚,那一年谭鑫培23岁,那是正当年,而程长庚59岁,以老板的身份叱咤梨园行

谭鑫培一进戏班儿就当了小干部《三岔口》《八大拿》几出武生戏也开始小有名气,按这么发展下去走红只是时间问题,可是他却向班主程长庚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要唱老生,正是事业上升期的时候,谭鑫培却颠覆形象

有人猜测谭鑫培野心太大了,不过了解梨园文化的北京人都知道,老生地位一直都很高,都以为谭鑫培是冲名利才提出的要求,不过事实并非大伙儿想的那样,众所周知,谭鑫培是一星二代,他的老家儿是著名的老生唱将谭志道,谭鑫培16岁一如行儿就跟着老家儿学老生

但是不凑巧,赶上了变声期,梨园行儿叫‘倒仓’唱不动了,才改成了武生,而他后来向程长庚提出要求,想改回老生的时候已经过了变声期了,但是程老板仍然认为谭鑫培的声音过于阴柔,但谁都没想到,后来谭鑫培把这种劣势变成了自个儿的特点,成了一代名角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欢 迎 您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