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算得上是“北京人”
今儿跟大伙儿聊一个比较小众的话题,那就是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北京人,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在北京一直都没断过,甭管是文章还是短视频,都对其展开过各种讨论,但说法不一,导致不少外地人都对这个话题很模糊
甚至有人觉得,只要您在北京城生活工作,就可以被称之为北京人了,其实不然,在北京人眼中,您顶多算是个北漂儿,压根儿就跟北京人扯不上半毛钱关系,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
过去看身份证儿前六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现如今110开头的人实在太多了,看身份证儿上面是个地道的北京人,结果一张嘴,全都是大碴子味儿,分分钟露馅儿,这种情况北京人早就见怪不怪了,虽然在北京出生,但严格来说,他们不能划入北京人这个圈子里
也不知道是谁还延伸出了一种新的分法,也就是老北京人都很厌恶的新北京人跟老北京人,怎么听都给人感觉要划分界限,就好像非得分出个贫富差距一样!
这种骚操作其实一点都不严谨,因为多老才算老?多新才算新呢?比方说一个东北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一点京腔儿都没有,他算得上北京人吗?一个在北京,刚出生的孩子,老家儿都是北京土著,他应该是新北京人还是老北京人呢?
话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往上倒三辈儿就知道了,如果三代人都生活在北京的话,说是老北京人一点都不为过,这种方法对新北京人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事实证明,用不着倒三辈就能看出来
因为真倒三辈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肯定不在北京,从某种层面来说,咱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咱不往远了说,就从四十年代开始说起,老北京人都知道,1949年以后,新生的政权挟众而来
于是北京城就变成了美国纽约那样的城市,具体的数字咱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淀,朝阳,石景山儿,丰台,这四个区,说句难听点儿的话,都是新组成的
而且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北京人并不多,当然了,并不是说老北京人没有上进心,而是跟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懂的人都懂,所以上面一直都没人,党政军各部门,连干部带家属,人数不下百万,但其中真正的北京人少之又少
不过这也恰巧证明了北京人知足常乐的特质,打小儿生活在崇文区这片儿,听老北京人说,除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其他地儿都能统称为新北京,在老人的印象当中,全国哪儿的人都有,差不多都聚齐儿了
毫不夸张地说,甚至还有朝鲜人,越南人,唯独没有一家老北京,四十岁左右的北京人可能还都有印象,上学那会儿,班里头很少有地道的北京孩子,上海人居多,导致北京孩子打小儿就清楚普通话不是北京话
但要在南城这片儿上学的话就不一样了,满街说的全都是地道的京腔京韵,不少北京方言都是最好的证明,比方说“胰子”“取灯儿”搁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听不懂
个人觉得这不单单是语言上的差异,是整个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过去的那种带有满族色彩的古都习俗,文化传承,打根儿上就被斩断了,所以很多人的思考方式,包括行动做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点在北京城尤为明显,重点是有迹可循,简单来说,咱北京城的人口构建极其复杂,有蒙古人,回族人,满族人,但如果按照这个算法来看的话,真正能复合要求的人就更少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滋生了后来的京味儿文化
这就好比徽班进京,没有徽班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国粹京剧文化了,其实想要区分谁是真正的北京人并不复杂,首先就是要把北京城当成自个儿的家,或者说是家乡,不能只把它当成自个儿生活的地方
老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到哪不能生活呢,住的地儿可以有很多,但家乡只有一个,对于自个儿的家乡,自然要有种自豪感,要有一定的担当才行,甭管它变成什么样了,都要不离不弃
能做到这点的,纵观全国,可能也就北京土著最符合标准了,北京城虽说早已物非人非,情怀永不变,怀念归怀念,但我们从未想过离开,因为它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归属感的地方,在我眼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就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北京人了
相反,如果您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对它一点好感都没有,而且还不停地抹黑它,不遵守北京规矩的话,我只能送您俩字儿,那就是“恶心”令人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咱北京疫情严重那会儿,满大街都没人,给人感觉极其讽刺
而留下来的全都是北京土著,享受北京城给您带来利益的时候比谁都积极,还大言不惭地对外号称这儿是我家,当它遇到麻烦了,您第一个先颠儿,您觉得打脸吗,打心底里就没把这儿当成家,所以这样儿的人只能归类到散德行那波儿
总结成一句话,衡量是不是北京人的标准,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说法,只要您爱北京,把北京当成自个儿的家,上岁数的北京土著都会把您看成自个儿家人,至于您的户口,出生地,显然已经不重要了!
打小儿长在北京也好,身在他乡也罢,只要对北京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有难以割舍的情感,都可以说自个儿是北京人,这种情感装是装不出来的,用老北京人的话说就是生是北京人,死是北京鬼,我爱我的四九城!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