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1985年工体春节联欢晚会,时隔36年,却变成经典




老北京记忆,1985年,工体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对北京人而言,更像是一面镜子,因为它可以折射出很多北京城的发展跟变化,前两篇文章分别跟大伙儿聊了1983跟1984年春晚,所以今儿的主题是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

说起1985年的春晚,不少北京人至今都还有很深刻得印象,首先要说的就是演出现场,前两年都是在几十平米的演播室里进行,这次却下了大手笔,直接选择在了北京人工人体育馆进行录制表演

1985年那会儿,能在工体举行活动跟现如今在鸟巢开演唱是一个道理,节目组也是头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不少老北京人回忆起来都说,当年期待值满满,可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现场每个环节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电视机前的北京人连舞台上的演员都看不清,更甭提现场观众了,几乎就是黑压压一片,甚至还能听着工作人员的声音,舞台事故只是其一,演员们的节目也有不少槽点

第一个登场的是孙悟空的模型,导演想呈现出孙悟空从天而降的效果,于是就拿威亚让模型从场外滑向舞台,结果落地之前,直接撞向了栏杆儿,当场翻车,本是一个不错的开场表演,结果却成了闹剧

老北京人都熟悉的哑剧演员王景愚,再次出现在了工体舞台上,这次表演的是哑剧跟杂技相结合的节目,名叫《悠绳》也不知道是王景愚刻意而为,还是工作人员太激动了,把王景愚一下就拉高了好几十米,任何保护措施都没有,换做任何人都得发怵

表演完后,立马腿软,好在本来就是个喜剧演员,应变能力比一般人强,这才把舞台事故变成了节目效果,当年北京人都说王景愚气氛烘托得很到位,并不知道这就是一次舞台事故,不过足以说明当初的演员们都没排练过

现如今翻开大伙儿对这场晚会的评论,都说华而不实,因为歌舞太多,语言类节目太少,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北京广告,比方说北冰洋汽水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看可能有些排斥但再次回看时,别有一番滋味,当然了,这只针对北京孩子,毕竟打小儿就喝北冰洋,对它有不一样的感情

总导演黄一鹤后来还在采访中表示看到观众寄的差评信,都不想“活”了,十一天后,新闻联播还公开在节目中跟观众道歉,这可真是史无前例,老爷子觉得艺术上的失败,就是自个儿生命的终结

呈现出来的效果暂且不说,就冲老爷子尊重舞台的这种态度就非常令人钦佩,真的是把艺术当成了自个儿的生命,1985年春晚,之所以要在工体举行,是有很多原因的,导演黄一鹤觉得春晚不能糊弄观众,只有工体最符合春晚的气质

说白了就是想搞一场大规模的演出,其次北京人前不久刚刚见证完两个比较重要的活动,也就是国庆阅兵,老北京人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多赘述了,其次就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的选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一年,九零后的北京人都还没出生,但肯定对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女排当年是全民偶像,八十年代,女排频繁夺冠,只要能拿下84的冠军,就能成为世界联赛的三连冠,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终不负众望,以三比零的成绩,完胜了目中无人的美国队,后来还在国庆节当天,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上,前后国庆,后有奥运会,这么一比较的话,工体春节联欢晚会确实有点拉垮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场晚会并非一无是处,起码上演了不少经典曲目,随着观众席上的灯光,当年还呈现出了长城的样貌,经常上工体看国安球赛的朋友,不知道能看出是在哪个看台吗?

随后就响起了当年在北京传唱度最高的一首粤语歌儿,同时也是连续剧《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儿完全可以说是时代记忆,真的是太经典了,现在动不动就说明星是巨星,当年工体晚会,主持人只有介绍罗文儿跟汪明荃的时候用了“巨星”这个词儿

他俩的影响力有多大,老北京人应该都特别清楚,香港后期天王级别的一些歌手演员,当年都是他们的伴舞伴唱,连个正面的镜头都没有,您就琢磨他们的影响力吧

有意思的是当年北京人并不喜欢看这种劲歌热舞的表演,究其原因很简单,八十年代,很多人都会因为跳舞被逮起来,不少公共场所都会贴上禁止播放音乐,跳舞的标语,这样说如果您还没印象的话,提起“迟志强”您应该就明白了

就是一简单的贴面舞会结果却引起了后续一连串的问题,现在看的话,压根儿就不是事儿,与之相反的是致敬军嫂的歌儿《十五的月亮》感动了不少北京观众,主要那个年代,任何一个北京人都把军人看得很神圣,二十多年后,再次观看这场表演,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最后再来说说为数不多的小品舞台,陈佩斯跟朱时茂强强联手,把剧组发生的一些故事改编成了小品搬上了工体舞台,名叫《拍电影》确实是一个在众多骂声当中,虎口脱险的优秀作品,因为正场春晚的槽点太多,导致不少都忘了他俩的存在,只记得其他一些小品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当晚陈佩斯跟朱时茂表现得都还不错,表演上,没有出太大的问题,即便有也是瑕不掩瑜,总的来说,1985年的工体春晚可以映射出很多故事,比方说当年的出国热潮,人人都想出国

但外国真的有想象中的完美吗,姜文的京味儿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给出了一个最完美且真实的答案,对大众而言,工体的这场春晚没有任何可看性,但对北京人来说,它承载了我们很多的独家记忆

不往远说,能把当年的工体用影像记录下来就已经很不易了,要知道,工体在北京人心中,一直都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是一段流金岁月!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