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次,我收拾了几件不穿的衣服拿回老家,想给农村的亲戚朋友。
当我拿出衣服给姑姑时,姑姑没说话,过一会儿却悄悄抹起了眼泪。
我好奇地问:“姑姑怎么了?”
姑姑说:“我有衣服穿,穿不完。”
我顿时沉默。
在我的印象和其他亲戚的描述中,姑姑生活极为不易,自己常年有病,表弟也不是很靠谱,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姑父出苦力维持,我本想这几件半新的衣服姑姑应该会悦纳。后来,我了解到,农村集市上的新衣服并不贵,姑姑穿衣服也不费,姑父虽然挣钱不容易,但给姑姑添置必要的新衣服还是没有问题的。
姑姑抹眼泪,是因为太多的亲戚朋友都把她当救助对象,一次次给她旧衣服,伤到她自尊了。从此后,我给别人旧物时,会先了解人家是不是需要,还要有一种“谢谢你收下”的表达。否则,宁可折叠好放小区垃圾箱旁边。
二
有几个多年轮流买单、定期相聚的朋友,当初黏到一起时,大家工作生活同质性高,共同话语也多,有时候出去吃饭为了一个菜品菜价,几个人能齐心协力地和饭店老板理论半天,回来路上还能兴致勃勃地谈论很久这件事情。后来这个小圈子维持有点吃力了,起因是当轮到一位朋友请客时,另外一位这些年先富起来的朋友随口说,这酒也能喝?请客的朋友当时脸上就讪讪的,后来再聚会,说什么他也不出来了,说在家里吃碗面省时省心。聚会吃饭,你看重的是酒菜段位,我看重的气氛情谊,当你为自己的段位提升而忘形时,情谊可能瞬间就回不到从前了。
三
报纸编辑每天和投稿作者打交道。时间长了,发现两类作者的区别非常明显。一类作者是“你需要什么,我投什么”。能看出来投稿前作者就对报纸用稿倾向做过深入研究,所以投过来的稿子基本靠近编辑想要的稿子。如果种种原因没用上,作者会非常爽快地说:没事,按报纸版面需求来,不行我再投,您再看这个怎么样?实在不行,没有关系,下次我再投。长期下来,这样的作者上稿率自然高。一类作者是“我投什么,就想让你发什么”。这类作者几乎不看报纸风格和编辑需求,报纸特定的征稿内容也从来不看,只管站在自己的立场,一顿自嗨似的写完稿就投过来,也不管你报纸长期什么风格,短期怎么策划,有的还颇有“客大欺店”的势头,一个劲儿地表述我这稿子多么重要,我们领导多么重视,最好马上就能发,最好一个字不删不改地全文发……这类作者也许确实有一定的功底实力,但一味从自己出发,不管编辑需求的作风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上稿量并不理想。媒体编辑和作者唇齿相依,好作者期待好编辑,好编辑同样稀罕好作者。编辑不能奢求每篇稿件都是心里想,作者也不能强求每篇稿件都能随心发,多为对方着想,共赢机会会更多。
四
两个原来关系不错的朋友慢慢走散了。其中一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别人转述,才明白是因为自己家的孩子出色,对方家孩子普通,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总是龙飞凤舞地表达自家孩子这也好那也好,另一个刚开始也有真诚地回应和附和,但架不住次数多,慢慢也就不搭话了,直到不愿意再听。生活中离不开说话。有人因为说话招人喜欢,给人温暖,也有人因为说话失去伙伴,丢掉机会。什么叫会说话?逢迎拍马、虚话假话除外,说别人愿意听的话。有的人说话只说自己想说的,还越说越兴,不管别人爱不爱听,慢慢就会发现,听众不见了;有的人说话会捡人爱听的说,不爱听就不说了,这样老朋友会长久,新朋友会增加。 只顾自己痛快和尽兴,说自己想说的,说到底是一种自私;考虑别人爱听不爱听,不爱听了尽量不说,是一种心里有别人的宽厚和善良。虽然社会越来越强调活出特色,活出自我,但社会本身还是一个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存在,一个人的快乐烦恼,很多时候和身边的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
生意不好做,市场都在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你生产什么不算,你生产的产品顾客喜欢、用户体验好、持续热销才是硬道理。
这,大致也适用于人来人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