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我回农村老家小住。
每天,给爸爸做好饭看着他吃完后,我就绕着村边的田野或村里的街道散步,想寻找儿时的记忆。
安静的村庄,广阔的田野,远处一望无际的麦苗,路边迎风绽放的樱花林,还有家家门口旺盛茂密的蔬菜,好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
特别是远处偶尔传来的布谷鸟、麻雀叫声,代替了好多年一直回响在耳畔的车辆、机器、人声喧嚣轰鸣,一下子把我拉回童年、少年时光;而眼前翻天覆地的拓街扩路、座座楼房代替了土房木栅栏、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土胡同,却又令人恍若隔世。
村边的土地,是我和妈妈一起劳作过的地方。犹记得东地妈妈耐心教我怎么点种玉米、南地锄草我眉飞色舞给妈妈讲三国……走到地头,我会情不自禁停下来待一会儿。
转眼和妈妈阴阳两隔三年多,没有一天不想念,妈妈也在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以至于邻居大娘大婶含着眼泪拉着我的手说,看见你就像看见你妈,太一样。
沿着村庄绕一会儿,看到了远处妈妈长眠的地方。妈妈静静地躺在村外西南方向的古城墙边,那是一块在麦地里耸出的高台,基础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墙根基。
今年闰二月,按农村的风俗,我和弟弟、姑姑提前上坟祭奠爷爷奶奶和妈妈。
妈妈坟头的松树长得挺拔旺盛,一如她充满能量、刚强不屈的性格。坟茔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麦苗,春日暖阳下,风吹麦浪中,再也不用辛劳忙碌、再也不用忧东忧西、再也没有病痛的妈妈躺在这里应该会感到惬意吧。
三年多了,一到坟头我依然忍不住跪地放声大哭。妈妈走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一个人像妈妈一样,细致入微地为我的高兴而格外高兴,为我的委屈而格外心疼。那是一个孩子找妈妈的哭声,和年龄没有关系。
哭累了,我彷佛听见妈妈说,不哭了孩子,我在这里好好的,赶紧回家该忙啥忙啥吧,一如她生前送我回家的样子。妈妈从来不想给我添一点麻烦,不愿耽误我一点时间,更不愿看见我丝毫的不开心。
我16岁出门上学离开村子,30多年来,为学习、为工作、为孩子、为生活,各种匆忙,很少回老家来长住。
30年来,比起安心、耐心在家陪妈妈来说,彷佛永远是学习更重要、工作更重要、孩子更重要、甚至旅行都更重要,因为我总以为妈妈会永远在家,我永远能一推门叫妈就能听到答应。
如今,学习结束了,工作结束了,孩子工作了,生活也平稳安定了,曾经的梦想彷佛也都实现了。我一身疲惫、心满意足地归来,却再也没有妈妈听我诉说一路的酸甜苦辣。
进村,看不见您翘首迎接的身影;进门,听不见您问想吃啥的关爱。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身人。
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
家中没有妈妈了,但妈妈却永远在心中。
怀念妈妈最好的方式,是按妈妈的心愿好好生活。
妈妈用她一生的言行告诉我,爱和付出是解决这个世界太多矛盾最好的方法。
纵然社会发展飞速,纵然价值观逐渐多元,但我相信,妈妈一贯本性善良、真诚待人、不怕吃苦、肯于吃亏的性格是一个人应对各种变化的制胜“武器”。
正像最近热播电视剧《人生之路》里的刘巧珍一样,命运对她冷酷无情,但她却一路遇见了马栓、遇见了阿婆,让她有许许多多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
只要你自己足够好,就一定能遇见足够好的人,也一定能拥有足够好的人生。
妈妈,您安心长眠。我会按您的教导影响和心愿,好好生活,好好爱身边的人,好好做手头的事,像您一样,活出有温度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