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11:终于过上了自由读书的日子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皮日休《读书》

20年前,朋友问我将来的梦想是什么?我说退休后,可以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在灯光温和的书桌前、在平安喜乐的心境中,安安静静地读书。
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
在我的脑海里,每天要读什么书、下一本要读什么书大致都在排队等候,每天大概要读多少还略有“强迫”症状,一天不读书犹如一天没洗脸,侍弄花草、整理家务是读书久了起身活动的内容,开始对所有的消费欲望骤减,但唯有买书兴致高、下单快、花钱多。

书是良师益友
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现代社会人人时间珍贵,期待亲人朋友能长时间给你提供情绪价值,是一件大概率会失望的事情,然而,读书可以。而且读书交到的更多是古今圣贤,他们的思想精华、品格高地,你打开书读下去就能接收到、感受到、学习到,转身就能化作自己的愉悦和能量,天下还有比这更划算、更惬意的事情吗?
“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我的思想还没有定型,我随时准备面对新的问题,随时准备用新的思考方式去处理它,我不会总是用同一套思考方式处理过去一直面对的问题,我会尝试新的角度,每天学一些新的东西,每天对过去的思考方式产生一些质疑,我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到了终点站。”
“够用是富,不求是贵,少病是寿,淡泊是福,知足是乐,有这种生活,夫复何求。”
以上是90多岁的许倬云先生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一书中的两段话。许先生是史学大家,天生残疾、经历坎坷,如今旅居美国。我在B站上曾买过他的历史课,听得我脑洞大开,思维破线,最近用3天空余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感受到精进而旷达、丰富而安宁等精神养料注入心灵。

书是治病良药
2
“儿扶一老侯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有研究证明,人类身体疾病和负面情绪有很大关系。比如上述陆游诗里说的“头风久未痊”,用今天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极大可能是经常感到不如意、争强好胜引起的躯体症状。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没有求医问药,只是读罢陆游的诗,自然就醒悟安然了。
在日常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个别来访被痛苦、抑郁、愤怒、怨恨等负性情绪深深困扰,我一边用心理学知识陪伴共情、引导支持,一边会想:许多书中都有您苦苦不得其解的答案啊,把内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读书,许多问题可能就会云开雾散。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受环境所限,但书籍能带领我们的精神穿越时空距离,到达无尽的远方,心大了,事会小。
“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去体也。”——沉疴附体时,由读书带来的悦然感能让全身得到放松,每一个细胞都恢复到最佳战斗状态,激发起破灾祛病的神奇力量。
“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仅是苏东坡的诗词,就能帮助我们无数次在摔倒颓废时重新站起,深陷蝇营狗苟时潇洒离去,并且一次比一次果敢通透。

读书宜真不宜假
3
读书存在“真读”和“假读”两种情况。
“真读”是指真正的阅读,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思想、知识或技能,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中。这种阅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用心动情,不断思考、总结和运用,以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你我皆凡人。我们不大可能读了圣人先贤的书,就立刻能做到圣贤。但是如果真读书,随着读书的增多和持久,我们大概会知道自己哪些言行需要改进,哪些想法还有另外一些可能,哪些认知需要重启升级……于是,莫名气盛咄咄逼人的势头会温和下来,自我中心声色俱厉的状态会适当调整,短兵相接狂妄自大的吃相会少一些……
相对的,“假读”则是一种表面的阅读,只关注文字的表面意义,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更不会自行反思落实到行动上,阅读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应付任务,真正的收获和成长却寥寥。
于是,一边说读过很多书却依然“语出惊人”,一边说读了谁谁谁的书却和作者提倡的思想观点大相径庭,一边说我这辈子最爱读书了却让听者对读书这件事产生怀疑……
说到底,读书是个人行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因果。正如同样是读书,有人读成了董宇辉,有人却读成了那谁谁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于我而言,让平凡生活变得五彩斑斓,让偶有低沉能够满血复原,让物质清俭不挡精神富有,让无人问津却似高朋满座,让容颜迟暮依然童心未泯,让乡野斗室直通天地广大……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