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爱是一生的苍凉



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儿时,她叫邝健廉,男孩气十足的名字。父亲是位成功的药材商,从没有让她入行学戏的打算。只是,14岁那年,家里生意濒临破产,她不得不辍学在家。在舅父的极力说服下,她才辗转到香港拜舅母为师学戏。最开始,她的艺名是“小燕红”。1940年,有前辈欣赏她的聪明好学,给她指点技艺,并给她讲了一个《红线盗盒》的故事,因为喜欢红线女的侠肝义胆,她改名“红线女”,从此这个名字跟随了她一生。
她的一生事业辉煌,感情却极为不顺,最后一个人悄然离世

她是粤剧流派的中流砥柱,开创了粤剧中影响力极大的“红派”。有人评价她的声音是“清脆中带圆润,明亮中带醇厚,咬字轻盈、过腔流畅、归韵清正。有穿透人心,直击灵魂的强大力量。
1924年12月25日,她出生在广东省开平水口泮村。父亲是一名药材商人,家里一共有十二个孩子,她是其中最小的一个。邝健廉的外祖父是著名的粤剧武生,舅舅、舅母也都是有名的粤剧演员。
1938年,日军的飞机飞到了广州上空,开始了惨无人道的轰炸。“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那是一个极其动荡不安的时代。十几岁的邝健廉不得不离开学校,随着家人逃往香港避难。到香港后,一家人人生地不熟,过得很艰难,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让孩子们继续上学了。事已至此,母亲提出让邝健廉去学戏,还可以给家里减轻些负担。

而父亲则坚决反对她去学戏,说:“成戏不成人,宁愿一家人抱在一起饿死,也不能让阿廉去学戏。”邝健廉再三向父亲保证一定会好好学戏,踏踏实实做人,父亲这才勉强答应。1940年,她进入金星剧团演戏,当时的团长靓少凤也是著名的粤剧演员。他很欣赏邝健廉的天资聪颖和刻苦好学一有时间就对她悉心教导,希望培养她成为接班人,并根据“红线盗匣”的侠义故事为她重新起了一个艺名叫“红线女”。这个名字也伴随了她的一生
两年后,她经人介绍加入粤剧大师马师曾的剧团。以前,她只听过此人的名气,但从未谋面。那天,她正排练,就听到匆匆的步履声,随即,一个40开外、神采飞扬的人走到面前,他就是马师曾。最初,她有些错愕,他有着读书人的模样和气质,但不修边幅,竟然还穿着双拖鞋见客。不过,经过接触,他的专业让她佩服膜拜,平易近人更是可亲。
马师曾是剧团的团长,也是有名的粤剧表演家。舞台上的合作无间,让两人渐生情愫,他比她大,是师傅也是兄长,对她一路尽心扶持。而她,也在一路的表演中看到了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事业的坚持。年少女孩都崇拜英雄,经由舞台的联袂表演,他们一步步走到现实中的恩爱。两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于1944年结为了夫妻。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带着剧团来到广州义演,为战争筹集军需物资,送至前线。

红线女在舞台上面,唱足了70年,和前夫马师曾一起,把粤剧发扬光大,在她的努力之下, 粤剧成为了闻名天下的大剧种。 事业有成的她爱情并不顺遂,在晚年,红线女向自己的儿子透露,自己和马师曾的感情并不是爱情,马师曾的确带给了自己事业很大的助力,但是那并不是爱情。
亦师亦友,老夫少妻终不般配此时的马师曾已经三十八岁,比起红线女大了她整整二十四岁。红线女对于马师曾的感情从一开始的崇拜,慢慢转变为男女之情。而马师曾也对这位娇憨可爱的女孩心有所属,在1944年,两人正式结为连理,然而,这段“老夫少妻”的婚姻并没有持续一生,在1955年,这段维系了11年的婚姻因为马师曾的出轨而迎来了终结,虽然无法生活在一起,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马师曾因病去世,她独自将3个孩子抚养长大
在结束与马师曾的婚姻后,红线女因为发展事业来到了香港,也正是在此地,红线女结识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当红小生黄河。那时的红线女正是风华正茂,而黄河也是风流倜傥,两人堪称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两人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但是却因为红线女的事业不得不因此终结
赫赫有名的赵丹也曾为她倾心曾经鼎鼎大名的演员赵丹因为种种原因从巅峰跌落了谷底。那时的赵丹身无长物,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妻子黄宗英忍受不了丈夫的一事无成,常常几个月离家不回。
这时的赵丹遇到了红线女,很快便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赵丹本想与妻子离婚,与红线女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但是赵丹的孩子们年纪尚幼,若是贸然离婚,势必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在那个时代,离婚毕竟并非一件光彩的事情,为了保全红线女的脸面,两人终究是迫于压力而分手。
这也成了赵丹一辈子的遗憾。与红线女分手后,赵丹仿佛失去了六魂七魄,只得混混度日,不过几年便撒手人寡。据赵丹的女儿——家喻户晓的舞蹈家赵青所述,父亲至死依旧惦记着红线女,后悔当年自己放弃与她的爱情。但是无论如何后悔,都毫无作用了。
她将热情都奉献给了粤剧,对于家庭中的几个孩子平时照顾的并不多,很少会有这样坦诚内心的时候,所以在这之后,她始终保持着单身,没有再次结婚的想法,一直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哪怕是在动乱的年代中,她也独自承受着压力,做着属于母亲的责任。
1975年,红线女的儿女们已经成家立业,红线女身上的重担终于放下,这也让红线女长吁一口气。她已经年过五十,早已是知天命的年纪,红颜老去无疑是世上最令人悲哀的事。
红线女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觅得人生伴侣,决定就此一人孤独终老便好。然而,在一次文化交流会上,红线女结识了身为战地记者的华山。华山是有名的记者,他的小说《鸡毛信》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后,感动和教育了几代青少年观众。因为热爱文学,他们很早就是好朋友。后来华山被下放,直到70年代才重返北京。也许都曾离异,都有着相似的苦难,在重逢后,他们各自找到了感情的宣泄点。
1975年,华山向她求婚了,她觉得他值得信赖,也就同意了。这位腼腆淳朴的男人在遇见红线女的第一眼便夸赞红线女“这是多么美丽的女子啊!”这令红线女大吃一惊,自己美貌不再,却依旧有人愿意夸赞自己。这让红线女沉寂已久的心脏再次跳动起来,不禁对这为位面目平平的男子大为改观
论才情,他比不得马师曾;论样貌,他比不得黄河。但是这片朴实无华的感情在如今的红线女看来才是最动人心弦的。
两人很快便喜结连理,红线女终究是迎来了自己的感情归宿。婚后,红线女第一次体会到家的温暖,华山悉心照顾红线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温馨,她研究她的戏,他写他的文,夕阳西下时,他们一起散步。可这样的幸福依旧没有走到尽头,
这段感情并没有迎来善终,在婚后九年1984年,华山病重入院,华山的肝病突然恶化,被送往医院抢救。华山是个坚强的人,他不怕死,然而他不想死,因为他还有许多东西要写。而此次患病,肝大出血,又得了胸椎严重损伤、下肢瘫痪等病,使他胸膈膜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此后近一年里,华山只有头脑是清醒的,两只手还有正常感觉。就是病重至此,他仍坚持着写作。作为妻子,她成了他的眼睛,成了他的拐杖,她给他读新闻,替他整理作品。
但命运弄人,又是十年,1985年,华山病逝。知道他一生以笔为生,她就缝了一个笔袋,在他临走时挂在脖子上,她说:“他的笔,我本来想留下作个纪念。可是,它是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就只好让它与他同去了。”,红线女终究没有留下自己的爱人。
两段婚姻,都是相伴十年,但不管时间长短,她觉得足够了。红线女一生多才多艺,或许上天格外偏爱红线女,给予她得天独厚的外貌,赋予她天赋异禀的才能,却唯独不舍得与她一段完美的感情。
还好,这一生,她还有粤剧相伴。作为一个戏剧大家,她的艺术生命持续了60多年,作为一个电影明星,她拍摄了70多部电影。她用一生都在舞台上吟唱传奇,可她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传奇,而她曾用心爱上的那两个男人,也无疑一起被写进了她生命中的传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