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情如陌路,毁一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清华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被梁启超赞叹为“天才”的张荫麟。

张荫麟(左一)
张荫麟,1905年出生于广东东莞石龙镇,家境殷实,自幼读书,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1921年,16岁的张荫麟考入清华学堂,从此开始了他在清华的八年求学生涯。
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张荫麟受益良多,他广泛地参加当时学术界的许多讨论,他所发表的文章多发表于《大公报》、《学衡》、《燕京学报》、《清华学报》。
张荫麟文笔犀利流动,富于批判精神,内容涉及文、史、哲三界。经他批评或表扬的著名学者有胡适、冯友兰、苏雪林、卫聚贤、朱希祖等。
而经他批评的学者大家,都无不赞扬他的才华。张荫麟在对梁启超关于老子的事迹提出疑问后,梁启超就对张荫麟评价颇高,叹为天才,认为他将来必有所成就。
也是在这段时间,张荫麟遇到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伦慧珠,伦慧珠的父亲伦明是东莞当地著名的藏书家,当时张荫麟在探讨学问、写文章之余还兼职做家教,他担任伦慧珠的国文老师,张荫麟的才华深深地吸引了伦慧珠,而张荫麟对这位性格内敛、安静的女学生渐渐也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当张荫麟对伦慧珠表达爱意后,伦慧珠却陷入长久的犹豫与纠结中,也许在伦慧珠的心里,仰慕是一回事,恋爱是另外一回事。
张荫麟面对伦慧珠的冷漠没有退缩,他一封接一封地写信向伦慧珠表达爱意,但是均石沉大海,有的信件伦慧珠没有打开便放在一旁。
女人心海底针,面对伦慧珠的逃避,张荫麟曾有一段时间相当郁闷,不免得影响到了学业。这个时候,张荫麟的好友容庚劝他赶紧放下儿女私情,努力做好学问,成就一番事业。
面对好友的劝说,张荫麟终于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浸在儿女情长的痛苦中,毕竟他有自己的责任与奋斗的方向。
1929年夏,张荫麟由清华毕业,随即赴美国留学,他在斯丹福大学先学习西洋哲学,后改习社会学,并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业。
正当张荫麟在美国全身心投入到学问中时,大洋彼岸的伦慧珠又重新进入到他的生活中,这次反而变成了伦慧珠主动。
当伦慧珠得知张荫麟放下感情赴美留学后,心中反而对张荫麟开始挂念起来,在张荫麟到达美国后,伦慧珠也开始给张荫麟回信了,信中的那句:“一别数日,甚是想念……”直接表达了伦慧珠对张荫麟的爱意。
感情的事有时就是这样,穷追不舍反而越追越远,当放下了的时候爱情却不期而遇。
隔着一个太平洋,两人开始鸿雁传书,彼此倾诉衷肠。1934年,张荫麟回国,次年二人在北平结婚,结束了6年的爱情长跑。
婚后二人育有一儿一女,生活甜蜜而幸福。
但是安静的婚后生活却被突如而来的战争打乱,战争年代,张荫麟去西南联大执教,而伦慧珠只能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回东莞老家。
正是在这段异地的生活里,张荫麟喜欢了他人,这个女孩不是别人,正是上文提到的好朋友容庚的女儿容婉。
容庚虽然是张荫麟的朋友,但是容庚年长张荫麟11岁,所以张荫麟与容婉的年龄差距倒也没有那么悬殊,但无论怎样,张荫麟终究是长辈的人物,面对自己女儿喜欢张荫麟的这个事情,容庚极力反对。
而容婉是一个活泼开朗、极具才华的女生,对张荫麟极其仰慕,两人常在一起探讨文学,修改文稿,共同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段感情对张荫麟是一种痛苦和煎熬,他不仅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是一双儿女的父亲,在巨大的道德压力面前,张荫麟退缩了。他给伦慧珠写信,让她带儿女来团圆,以此来遏制住自己移情别恋的苗头。
但是事实并不如愿,夫妻二人团聚后经常因琐事争吵,伦慧珠本是大家闺秀不擅长做家务,也不懂理财,可是在战时的大后方,物资匮乏,生活上的事必须事必躬亲,平日忙于工作的张荫麟一看她做不好这些事,便总是指责她。
在争吵中,张荫麟愈发的怀念与容婉曾经共话文学的时光。终于,张荫麟向妻子坦白了一切……。
1939年,张荫麟与伦慧珠离婚,4年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在结婚时、婚礼上,海誓山盟以为此生爱情永不变,可是当一个人出现后,爱就没有了,其实爱没有变,只是很轻易的就转移了。
离婚后的张荫麟再次找到容婉,可是容婉却告诉他自己已有未婚夫。原来张荫麟在选择回归家庭后,容婉也及时地止住了自己的感情,选择了奔赴北平和表兄在一起。
妻子、爱人,转瞬间已形同陌路,张荫麟的心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郁闷的心情下,他的身体每况日下。
在生命的倒数时刻,他愈发想念与妻子伦慧珠,他给她写了很多信,却从未寄出,而是独自焚毁。
1942年,张荫麟因病逝世,年仅37岁。随着张荫麟的去世,伦慧珠也对他恨意全无,她曾在悼文中如此写道:
我们把有限和宝贵的韶光辜负了,他憎恨着我,我仇视着他,以为还有个无限的未来给我们闹气呢,结果彼此抱憾终身!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却以遗憾收场,也许世间的感情本就经不起诱惑和推敲,能让彼此偕老的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是责任与担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