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两袖清风,寂寞归去



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对中国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而为了表彰为制造“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国家评选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这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3位科学界却都出自一位大师门下,而这位大师,就是被称为清华物理学奠基人的叶企孙。
叶企孙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放弃了在美国高校的高福利待遇,回到清华任教,一手创立了清华物理系。
他一生如春风化雨、也如护花春泥,他循循善诱,教导一批又一批为国为民奉献的优秀学子,而他自己,却两袖清风,寂寞归去。
他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清华的三尺讲台,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1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79名院士,却终身不娶,无儿无女。
叶企孙

1898年,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一个旧式文人家庭,父亲是举人,博览古今、学识很高,因此对叶企孙的要求也很高,叶企孙刚学会说话,父亲就开始教他三字经。
叶企孙进入私塾前,已经能背下多首经典唐诗。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君子慎独”的道理,告诉他哪怕在闲暇时也不要将时间浪费于无聊的消遣中,多读经史子集,大有裨益。
他幼年时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会了修身自省,每日提笔记录下所思所想,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这样的心事也记录下来,还时常反思道:“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叶企孙少年时

他敏于行,而讷于言,温润如玉,像他的父亲一样有着旧式文人墨客的细腻和感性。
但不同于他父亲的是,他接受了更多新式的西方思想观念。他中学时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学习到西方传入的现代科学,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又身处一个破碎而割裂的近代社会,目睹了社会的苦难和乱象,因此他对于家国命运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从少年时候开始,就默默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用学问改变旧中国的种子。
叶企孙就读的中学

1915年,叶企孙考上清华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成立了清华大学史上第一个学术团体——科学会。
科学会旨在宣扬科学精神、普及基础科学原理、了解科学前沿知识。科学会的组员每两周做一次科学报告会。
科学报告会的范围包含极广,有天演论演说、煤矿开采、无线电工作原理、测绘法、牛顿力学、苹果选种、行星观测等等。
叶企孙还为科学会拟定了几条守则: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高,五实事求是。
当时叶企孙不过17岁,但已经显露出可贵的实干精神,他创办的科学会,在清华大学广受欢迎,吸引许多同学参与,每次科学报告会,许多师生前来参观,大礼堂每次都座无虚席。
1918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决定去美国留学,这个决定一开始不被父亲理解,毕竟父亲还保留着旧式的家国观念,认为叶企孙从清华毕业后应该为祖国做点实事。
但叶企孙通过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反倒是更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中国在科学方面上与世界前沿的距离,他内心坚信科学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希望去欧美深造,等到学成归来,再建设祖国。
芝加哥大学

叶企孙先到芝加哥大学读书,后又申请到哈佛读博,导师是荣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里奇曼。叶企孙学习严谨认真,得到了导师布里奇曼的喜爱。
他是哈佛大学里极少的华人,最初面对着一些不太友好的目光。不过最终,他用他的成就征服了导师和同学。
他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用X射线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他最终得出了当时用X射线测定h值的最高精确度。
该科研成果发表在顶级科学周刊上,很快就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定,震惊了哈佛校园。而叶企孙测定的这个普朗克常数h的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
叶企孙和同学

而那时叶企孙才不过23岁,导师布里奇曼赞叹他的科研天赋,劝他日后一定要坚定地走在科研道路上,他一定会大有作为。
美国当时的科研条件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都是世界顶尖的,但是叶企孙心里依旧难以割舍中国。
他认识到了中国科研方面目前的空白,深感中国的科学研究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他要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1924年,叶企孙回到中国,在国立大学东南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接受清华之聘任物理学副教授,次年升教授,并创建了清华物理学系出任系主任。
叶企孙和同事

1929年,清华大学的理学院成立,当时清华大学也认识到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大了清华理工科教育的建设力度。
叶企孙出任清华理学院的院长,并被推选为决定学校大政方针的七位评议员之一,叶企孙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
但是物理系开办之初,师资不足,学生更不足,毕竟当时很多国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物理,第一届学物理的只有四个同学,第二届只有两个同学,第三届只有一个同学。
物理系从大一到大三,都是叶企孙一个人负责授课,但叶企孙也丝毫没有丧气,他总在想着怎么提高教学水准,怎么请来优秀的教师。
叶企孙和教职工

他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看似是有了更多权力,但实际上是一种牺牲,他被迫放弃了专业的科研工作,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做行政工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甘愿放弃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却为中国的物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从清华出来的物理家,都成长在他的荫蔽之下。
叶企孙的第一个学生是王淦昌,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叶企孙后来推荐他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原子核物理,成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对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淦昌后来回忆道:“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比较困难,时常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叶先生得知情况后,就时常拿他的工资接济我。”
李政道

虽然爱护学生,但他教学之严在清华也是出了名的,后来清华大学为躲避战乱迁往西南地区,和其他高校并组为西南联大。
而在西南联大,出了个李政道,李政道上叶企孙的电磁学课时就表现出极强的理解能力,但是上课却不怎么认真听讲。
叶企孙发现了李政道的聪明和天分,但又深感他年轻,又仰仗自己的天赋,因此求学还不肯下苦功夫,做实验也不能做到百分比精确,这样下去不利于他的长期发展。
李政道的卷子

因此在一次期末考试后,叶企孙改到了李政道的卷子。李政道明明全部都答对了,叶企孙却没有给他打满分,而是只给了83分。
等李政道疑惑不解地拿着卷子来问叶企孙,他说:“你可以上课不听我讲课,因为你看的书比我讲得还深。”
“但是你每节实验课务必要来,并且实验要求精求细,你这学期的实验课表现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因此要扣你的分。”
经叶企孙这么一敲打,李政道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了不少,他的天分也越发显露出来。
到李政道大二之时,叶企孙已经隐隐感到他非池中物,目前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很难激发他的科研潜力,于是他决定选送李政道去美国留学。
李政道的话

当时李政道才19岁,还是个毛头小子,不知道去美国对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叶企孙忙前忙后帮他办护照,办出国手续,联系美国的大学。
直到很多年后,李政道在美国学成,进入美国的权威研究所,做出了重要研究,甚至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回忆起恩师叶企孙为他谋划的前路,不禁潸然泪下,动情地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叶企孙不仅在本科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还会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科研方向,确保他们能在最合适的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开拓者,但是他大学本科学的却是铁道工程。他是怎么从铁道工程转而研究卫星火箭的呢?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而清华大学在1933年恢复招收公费留学生,当时叶企孙负责主持这项招生计划。
而钱学森报名了公费留学项目,但当他了解到国外的航空工程后,有了转专业的想法,不过他的本科专业和航空工程差得太远,当时其他老师并不是很看好他转专业。
叶企孙站在人群中

叶企孙独具慧眼,他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航空探索,但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相对比较空白,他就建议钱学森先在清华大学补修一年航空专业,再去国外留学。
钱学森天赋异禀,短短一年的学习,他在航空专业上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也达到了公费留学国外的标准,后来钱学森回忆起恩师叶企孙,非常动容,他说:“他的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方向。”
叶企孙负责留学项目,在设置留学生的专业和名额时,深谋远虑,将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国家的实际需求结合,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后能回来建设祖国。
叶企孙和同学

比如王大珩本科时攻读的是物理学,但在英国留学时,攻读的却是光学,他说:“当时叶先生说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基本是零,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因此他建议我申请应用光学这个专业。”
王大珩学成归国后,不负众望,成为了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和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叶企孙认为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效力祖国的科学栋梁,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注,更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是要有大师。”
鼎鼎大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在得到叶企孙的赏识和重用后,在清华执教,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学子。
华罗庚

华罗庚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他刻苦专研数论,自学成才,但是囿于学历和资历的限制,他只能在小县城教书。
1929年他被清华数学系教授识才,引荐给了叶企孙,叶企孙很欣赏华罗庚,他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清华出了华罗庚,是增添光彩的。”
1933年,叶企孙力排众议,让华罗庚到清华当教员,教授微积分。
1936年,叶企孙又派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交流学习,华罗庚最终成为名满世界的数学大师,他回忆起叶企孙,说:“叶先生一生爱护我无数。”
叶企孙惜才,爱才,他认为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后来他邀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要求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他这个副教授还高。
后来发现吴有训的能力很强,教学方法也更加新颖,因此叶企孙主动辞职,推举吴有训当物理系主任,后来,他又辞去理学院院长的职位,推荐吴有训担任院长。
叶企孙和朋友

叶企孙这一生不爱虚名,只重实干,同时他更有无私和谦卑的伟大品格,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考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集体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他曾对着几位毕业生讲:“我教书不好,对不起你们,但是有一点对得起你们,那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老师各个比我厉害。”
叶企孙站在人群中

叶企孙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情怀同样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和同事,后来他毕业的学生和老同事一起捐赠了一笔钱,成立了“叶企孙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叶企孙终身未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的身上,他有一个学生叫熊大缜,熊大缜不是他名气最大的学生,但算得上最亲密的学生,1938年,熊大缜决定去冀中抗日。
叶企孙

叶企孙担心熊大缜的安全,但又不能阻止他上前线,只能在后方帮他收集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但是1939年熊大缜阴差阳错被当成国民党特务,不幸逝世,叶企孙得知后非常伤心。
叶企孙

1968年,他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继续在清华担当教职,后来由于特殊原因,叶企孙的精神状况变得不太好,认知能力下降,两腿肿胀,腰背佝偻,走在路上,已经不认识曾经教过的学生了。
他待在家里静养,却也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坐在藤椅上,翻着古典诗词,打发时间。
1977年,他去世了,在生命尽头,他的怀里抱着一本《宋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叶企孙像

他的一生是孤独的,最亲密的学生牺牲在战场上,而他晚年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远离了自己热爱的校园。
但是他的奉献人们不会忘记,他这一生笃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让祖国更加强大,因此全身心投入进科学教育上,他奠定了清华大学大半个理工科教育的基础。
遥想1929年,他刚回国开始搞科学教育,就遇到质疑,他回应到:“有人怀疑中国人不适合搞科学,这样的怀疑没有根据,唯有希望大家努力去专研,五十年后再下定语。”
“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不可能在现代社会立足。”
他的桃李遍布各个领域,精英辈出,而他的无私、谦虚、甘于牺牲奉献的爱国精神也传递给他的一代代学生。
到顶部